《踏莎行 韫林为余书小青诗,仍属余代题》

时间: 2025-02-04 16:16:23

梦影惊潮,梨魂碎水。

伤心尽在新词里。

西湖一碧葬琼花,杜鹃叫断孤山尾。

女子如斯,才人已矣。

古今多少如卿比。

莫将薄命为才嗟,艳思谁使文成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梦影惊潮,梨魂碎水。伤心尽在新词里。西湖一碧葬琼花,杜鹃叫断孤山尾。女子如斯,才人已矣。古今多少如卿比。莫将薄命为才嗟,艳思谁使文成绮。

白话文翻译:

梦中的影子被潮水惊醒,梨花的灵魂在水中碎裂。心中的伤感尽在这些新作的词句中。西湖的碧水葬送了琼花,杜鹃声断绝了孤山的尽头。女子如同这般,才子已经去世。古今多少人能和你相比?不要因为薄命而对才华感到惋惜,谁能让艳丽的思绪化为文章的美丽呢?

注释:

  • 梦影:梦中的影子,象征着虚幻与回忆。
  • 梨魂:梨花的灵魂,代表着美丽而易逝的事物。
  • 新词:指新创作的诗词,表达了对过往的伤感。
  • 琼花:美丽的花朵,常用来象征珍贵与美好。
  • 杜鹃叫断:杜鹃鸟鸣叫,象征孤独与失去。
  • 才人:有才华的人,通常指男性诗人。
  • 薄命:指命运短暂或不幸,常与美丽的女子联系在一起。

典故解析:

  • 西湖:在中国文学中常被用来象征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爱情的悲剧。
  • 杜鹃:在中国文化中,杜鹃鸟常被视为悲伤和孤独的象征,特别是在离别和哀悼的诗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世祥,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闻名。其诗歌常带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哀叹。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和人们对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感叹使得诗人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反思。诗中充满了对爱情、人生和命运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感情,展现了诗人对美丽事物的感伤和对命运的思考。开头两句“梦影惊潮,梨魂碎水”,用梦境与水的意象传达出一种虚幻的美与悲,暗示了美好事物的易逝。接着提到“西湖一碧葬琼花”,西湖的碧水与琼花的结合,象征着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无常,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伤感的氛围。

后半部分则通过“女子如斯,才人已矣”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中才子的悼念,同时也反思了女性的命运。诗人以“莫将薄命为才嗟”警示世人,不要因命运的无常而对才华产生惋惜之情,强调了内心的情感和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整首诗情感浓郁,既有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也有对才华与命运的深刻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对人生苦涩的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梦影惊潮:梦中的影像被潮水惊动,象征着梦与现实的交错。
  2. 梨魂碎水:梨花的灵魂在水面上破碎,表现出美丽的脆弱。
  3. 伤心尽在新词里:内心的伤痛尽在新作的诗词中,表达了情感的寄托。
  4. 西湖一碧葬琼花:西湖的碧水掩埋了美丽的琼花,象征着美好与失去。
  5. 杜鹃叫断孤山尾:杜鹃的鸣叫断绝了孤山的宁静,增加了孤独感。
  6. 女子如斯,才人已矣:女子的命运如此,才子已经去世,表现出对过往的追忆。
  7. 古今多少如卿比:古今多少人能与你相提并论,表达对才华的追忆与惋惜。
  8. 莫将薄命为才嗟:不要因命运的薄幸而对才华感到惋惜,强调内心的自省。
  9. 艳思谁使文成绮:谁能将艳丽的思绪化为美丽的文章,探讨创作的难题。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梨魂碎水”,将梨花的灵魂与水的破碎进行比喻,增加情感的深度。
  • 拟人:例如“杜鹃叫断”,将杜鹃赋予情感,使其更加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句式,使得语言更加工整、优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美丽事物的感怀为中心,探讨了命运的无常与才华的价值,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怀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思考,情感基调中透出深沉的伤感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梦影:象征着虚幻与过去的回忆。
  • 梨魂:代表着美好与脆弱之物,暗示着生命的短暂。
  • 西湖:自然的美与爱情的象征,常与悲伤的情感相联系。
  • 杜鹃:孤独与悲伤的象征,强调了失去的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该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 A. 对命运的无常感慨
    • B. 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 C. 对历史的回忆
    • D. 对友情的赞美
  2. 填空题:诗中提到“西湖一碧葬琼花”,这句的意象主要表达了___

  3. 判断题: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 (判断对错)

答案:

  1. A
  2. 美好与失去
  3. 对 (判断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对命运的感慨。
  • 白居易《忆江南》: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但情感基调更加欢乐,与陈世祥的伤感形成对比。

粗略解读:

李清照的词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恋爱的甜蜜,而陈世祥则通过对命运的叹息,展现了一种更为深沉的思考,反映出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风格与视角。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李清照与她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