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蕲口道中三首
作者:王令
舟行邈栖迟,江流潏排荡。
鱼惊跃或出,鹭下飞何扬。
交游偶相舍,偃息聊自放。
回首失匡庐,云霏暮方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舟行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象和心境。舟船在江面上缓缓行驶,江水潺潺流动,时而鱼跃而出,时而白鹭低飞,姿态优雅。与友人偶尔分开,自己在船上稍作休息,心情得以放松。回头望去,匡庐山已在视线之外,云雾缭绕,夕阳西下,愈加显得迷人。
注释:
- 舟行邈栖迟:舟行表示坐船;邈栖迟意为船行缓慢而悠闲。
- 江流潏排荡:江水流动潺潺,排荡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 鱼惊跃或出:鱼受到惊吓而跃出水面。
- 鹭下飞何扬:白鹭从空中飞下来,姿态轻盈。
- 交游偶相舍:与朋友偶尔分开。
- 偃息聊自放:偃息即是放松、休息;聊自放意为自己随意放松。
- 回首失匡庐:回头望去,匡庐山已不在视线之内。
- 云霏暮方上:云雾缭绕,正值黄昏时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令,字子佩,号白云山人,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往往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作清新自然,富有情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王令游历蕲口的途中,反映了他在游览自然时的轻松心态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王令的《蕲口道中三首》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在舟行途中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内心的悠然自得。诗的开头通过“舟行邈栖迟”描绘了船行的状态,勾勒出一种宁静而恬淡的意境。随后,诗人通过“江流潏排荡”展现了水流的生动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鱼惊跃或出,鹭下飞何扬”更是将生动的自然景象与诗人的主观感受相结合,表现出自然的和谐美好。
在交游的描写中,王令以“交游偶相舍,偃息聊自放”反映了他与友人间的淡然关系,诗人在此时选择放下世俗的纷扰,享受眼前的宁静与自然。最后,“回首失匡庐,云霏暮方上”通过回望的动作,表现出一种对过去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期待,给整首诗增添了一层哲理的意味。
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表现了诗人清雅的情操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宋代山水诗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舟行邈栖迟:用“邈”描绘船行的悠远,体现诗人悠闲的心态。
- 江流潏排荡:通过“潏排荡”生动地刻画江水的涟漪,传递出自然的灵动。
- 鱼惊跃或出:描绘鱼的活泼,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 鹭下飞何扬:鹭的轻盈飞翔,与鱼的跳跃形成对比,展现自然的和谐美。
- 交游偶相舍:表达了与友人短暂分离的惆怅与淡然。
- 偃息聊自放:体现了一种放松和自在的心境。
- 回首失匡庐:匡庐山的缺失象征着对过往的追忆。
- 云霏暮方上:黄昏的云雾带来一种朦胧而美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作情感的寄托,增强情感的表达。
- 拟人:通过“鱼惊跃”及“鹭下飞”表现自然的生命力。
- 对仗:如“鱼惊跃或出,鹭下飞何扬”,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舟:象征着漂泊与自由。
- 江流: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 鱼、鹭: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美。
- 匡庐:山名,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鱼”的动作是什么?
A. 游动 B. 跳跃 C. 潜水 -
“云霏暮方上”中的“霏”字意为:
A. 浓烟 B. 细雨 C. 细雾 -
诗人通过何种方式表达与友人的关系?
A. 争执 B. 分别 C. 交往
答案:
- B (跳跃)
- C (细雾)
- B (分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令的《蕲口道中三首》与李白的《庐山谣》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令更注重细腻的观察与内心的独白,而李白则表现出壮阔与豪迈的气魄。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王令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