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色含山色,涛声撼树声。
枯槎何处下,怒浪几时平。
退鹢昏相失,飞乌晚对鸣。
如何誇海若,犹自诧庄生。
白话文翻译
云朵的颜色映衬着山的颜色,涛声震撼着树的声音。
枯木漂流到哪里去了,汹涌的浪潮又何时才能平静?
退去的鹢鸥在黄昏中迷失了方向,飞翔的乌鸦在傍晚时分相互鸣叫。
怎么能夸海的广大,却仍旧对庄子所说的“齐物论”感到惊讶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云色:云的颜色,通常指天气阴沉或多云的状态。
- 涛声: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
- 撼:震动,摇动。
- 枯槎:枯死的木桩或木头。
- 怒浪:汹涌澎湃的浪潮。
- 退鹢:指归去的海鸥。
- 飞乌:飞翔的乌鸦。
- 对鸣:相互鸣叫。
- 誇海若:夸赞海的广大,源自庄子的哲学思想。
典故解析
- 庄生:指庄子,古代道家思想家,擅长用比喻表达人生哲理。诗中提到的“齐物论”是庄子的一种哲学思想,强调万物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慎,字用修,号惺潭,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以工于诗词而著称,尤其是其山水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交融,常常借景抒情。
创作背景
《清源楼观涨》是杨慎在游览自然景观时写成的,诗中描绘了海浪与自然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同时流露出对生命和存在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与生命的深刻感悟。开篇的“云色含山色,涛声撼树声”将读者带入一个气势磅礴的场景,云与山、涛与树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宏大的自然气息。紧接着,诗人通过“枯槎何处下,怒浪几时平”表达了对无常与变化的思考,枯木的漂流象征着生命的无常,而怒涛则代表着世事的变幻无常。
后半部分“退鹢昏相失,飞乌晚对鸣”描绘了黄昏时分生物的活动,表现出一种孤独与失落的情感;而“如何夸海若,犹自诧庄生”则引入了哲学层面的思考,诗人自问为何要夸赞广阔的海洋,自己却依然对庄子的思想感到惊讶。这一反思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智慧,也引导读者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哲理的思考,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的深邃,展现了杨慎作为明代诗人的卓越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云色含山色:云的颜色映衬着山的颜色,描绘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观。
- 涛声撼树声:海浪的声音与树木的声音交融,形成一种震撼的氛围。
- 枯槎何处下:枯木漂流到何处,表现出对事物无常的思考。
- 怒浪几时平:汹涌的浪潮何时才能平静,探讨生命的波折与起伏。
- 退鹢昏相失:退去的海鸥在黄昏中迷失,反映出孤独感。
- 飞乌晚对鸣:飞翔的乌鸦在傍晚鸣叫,象征着自然界的生命力。
- 如何夸海若:自问为何要夸赞广阔的海洋,体现对哲学思想的探讨。
- 犹自诧庄生:尽管如此,仍对庄子的哲学感到惊讶,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云色含山色”形象地表达了自然的和谐美。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其更具动感和生命力。
- 对仗:如“退鹢昏相失,飞乌晚对鸣”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壮丽自然景观的描绘,探讨了生命的无常与哲学的深邃,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哲学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人在对浩瀚大海的赞美中,反思了自身的渺小与生命的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着变化与无常。
- 涛:代表着力量与动荡。
- 枯槎:隐喻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鹢鸥:象征自由与孤独。
- 乌鸦:暗示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法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怒浪”指的是什么?
A. 平静的海面
B. 汹涌的波涛
C. 冷静的湖水 -
“如何夸海若”中的“海”象征什么?
A. 人生的广阔
B. 生活的琐碎
C. 知识的深邃 -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A. 轻视
B. 敬畏与思考
C. 无所谓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现诗人的内心情感。
- 李白《庐山谣》:表达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哲理思考。
诗词对比
- 杨慎的《清源楼观涨》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前者更侧重于对生命无常和哲理的思考,而后者则更加注重静谧的山水之美和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文选》
- 《庄子集解》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