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独向高峣宿,遥闻水寺钟。
疏灯青耿壁,斜月翠沉峰。
星点萤穿竹,潮音鹤舞松。
明湖开晓镜,倒影木芙蓉。
白话文翻译:
我独自在高峣山上住宿,远远听到水边寺庙的钟声。
稀疏的灯光映照在青色的墙壁上,倾斜的月光洒在青翠的山峰上。
星星点点的萤火虫穿梭在竹林中,潮水的声音伴随着鹤在松树间起舞。
明亮的湖面像晨镜一样展开,倒映出木芙蓉的身影。
注释:
字词注释:
- 高峣: 高耸的山峰。
- 水寺: 指临水而建的寺庙。
- 疏灯: 灯光稀疏。
- 青耿壁: 青色的墙壁,耿直而清晰。
- 斜月: 斜挂的月亮。
- 翠沉峰: 青翠的山峰被月色笼罩。
- 星点: 星星闪烁。
- 萤穿竹: 萤火虫穿行于竹林。
- 潮音: 潮水的声音。
- 明湖: 明亮的湖面。
- 晓镜: 清晨的镜子,比喻湖面平静如镜。
- 木芙蓉: 一种花,生长在水边。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山水意象与道教文化有深厚的渊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重与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明代文学家、政治家。曾任翰林院修撰,以诗文闻名,晚年因政治原因遭贬,死于流亡生涯。其诗风清新高远,常以山水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的一个清晨,诗人独自一人住在高峣山上,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反映了诗人在孤独中对自然的深切感受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秋夕高峣早起》是一首描写秋晨自然景色的诗作,展现了诗人独处高山之巅时的内心感受和外部自然环境的和谐美。诗的开头“独向高峣宿”,通过“独”字,展现了诗人的孤独情怀,同时也引出了接下来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感受。
接下来的意象“遥闻水寺钟”将诗人置于山水相间的环境中,寺庙的钟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带来一种悠远而宁静的氛围。通过“疏灯青耿壁”的描写,诗人描绘了夜晚灯光与墙壁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斜月翠沉峰”则以月光与山峰的对比,营造出一幅优雅的秋夜图景。星星和萤火虫的意象,进一步丰富了夜晚的生机与活力,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细腻的观察。最后“明湖开晓镜,倒影木芙蓉”,则将秋晨的湖面与芙蓉花的倒影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优雅的画面,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索,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大自然的深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独向高峣宿:我独自一人住在高耸的山峰上,表明诗人的孤独。
- 遥闻水寺钟:远远听到水边寺庙的钟声,描绘出环境的宁静和悠远的声音。
- 疏灯青耿壁:稀疏的灯光映照在青色的墙壁上,营造出夜晚的幽静。
- 斜月翠沉峰:倾斜的月光照在青翠的山峰上,形成美丽的画面。
- 星点萤穿竹:星星和萤火虫在竹林间闪烁,展现出自然的细腻和生机。
- 潮音鹤舞松:潮水的声音伴随着鹤在松树间的舞动,表现出自然的和谐。
- 明湖开晓镜:明亮的湖面像晨镜一样展开,展现出清晨的宁静。
- 倒影木芙蓉:湖面倒映出木芙蓉的身影,增添了诗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湖面比作“晓镜”,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在孤独中对人生的思索与感悟。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峣: 象征着高远与孤独。
- 水寺钟: 代表着宁静与悠远的时光。
- 疏灯: 体现夜晚的孤寂与温暖。
- 斜月: 象征着宁静与优雅。
- 木芙蓉: 代表着清晨的美丽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峣”指的是: A. 低矮的山峰
B. 高耸的山峰
C. 河流
D. 森林 -
“遥闻水寺钟”中的“遥闻”意指: A. 听得清晰
B. 听不到
C. 远远听到
D. 听到很近 -
“明湖开晓镜”中的“晓镜”比喻的是: A. 镜子
B. 湖面
C. 太阳
D. 月亮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通过意象的对比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杨慎的《秋夕高峣早起》则在孤独中感受到的自然之美,呈现出诗人在自然中反思人生的境界。两首诗各有特色,但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歌选》
- 《杨慎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