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闺怨 其三》
作者: 何荆玉〔明代〕
每愁长夏每思秋,
及至秋来亦是愁。
眉学卧蚕低不起,
泪如江水只知流。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可以理解为:每当漫长的夏天来临,我总是思念秋天;等到秋天到来,心中又充满了愁苦。我的眉毛像卧着的蚕一样低垂,泪水像江水一样不停地流淌。
注释
- 愁:忧愁、悲伤。
- 长夏:漫长的夏季,暗示时间的漫长与无奈。
- 思秋:思念秋天,寄托了对时光流逝的惆怅。
- 眉学卧蚕:形容眉毛弯曲低垂,像蚕在吃叶子,暗示忧愁的心情。
- 泪如江水:形容泪水流淌不止,且如江水般绵延。
典故解析
“卧蚕”是古代美人眉毛的形容,常用来象征女性的柔美与愁苦。江水流淌不息,象征着无尽的愁苦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荆玉,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达女性的情感与心绪,风格细腻,常以个人情感为主题,展现了时代女性的苦闷与无奈。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常常受到压抑,情感的表达受到限制,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反映了内心的愁苦与孤独。
诗歌鉴赏
《闺怨 其三》是一首情感深厚的诗,诗中展现了女性在漫长夏季与秋天交替时的愁苦心情。诗的开头“每愁长夏每思秋”便道出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秋天的期待,仿佛在漫长的夏季中,心灵无法得到片刻的宁静,愁苦的情绪如影随形。尤其是“及至秋来亦是愁”,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秋天的到来并未带来期待中的解脱,反而又增添了愁苦。
“眉学卧蚕低不起”,此句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了诗人因愁苦而低垂的眉毛,展现了她的无奈与忧伤。最后一句“泪如江水只知流”则以凄美的意象,表达了无尽的悲伤,泪水的流淌象征着无法自已的情感宣泄。这种情感的深邃与细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女性特有的柔情与脆弱,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每愁长夏每思秋: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伤,漫长的夏天让人期待秋天的到来,但这种期待又夹杂着愁绪。
- 及至秋来亦是愁:秋天的到来并未带来心灵的解放,反而让人更感愁苦,暗示了对时光的无奈。
- 眉学卧蚕低不起:描绘了因愁苦而低垂的眉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 泪如江水只知流:以江水流淌不息来比喻自己的泪水,表达了无尽的伤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泪水比作江水,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时间的感慨与情感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女性在面对孤独与愁苦时的无奈与悲伤,展现了深邃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夏:象征着漫长的等待与无奈。
- 秋:代表着希望与失落的交替。
- 卧蚕:象征女性的柔美与愁苦。
- 江水:无尽的流淌,象征着无尽的思念与泪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每愁长夏每思秋”的意思是: A. 每年都期待秋天
B. 在夏天感到忧愁,思念秋天
C. 夏天很短暂 -
“泪如江水只知流”中“江水”象征: A. 丰收
B. 无尽的愁苦
C. 平静 -
本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何荆玉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牧
-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李煜
诗词对比
《秋夕》与《闺怨 其三》同样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孤独情绪,但杜牧的《秋夕》更多体现了对秋天的宁静与伤感,而何荆玉的诗则充满了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愁苦。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