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谷
何荆玉 〔明代〕
谁将消息问虚盈,金谷荒凉感慨生。
锦绣已收悬处色,珊瑚犹想碎来声。
楼成沧海无园战,人学飞花堕地轻。
自是不关奴辈妒,从来殊质解倾城。
白话文翻译:
谁来询问那虚无缥缈的消息,金谷已是荒凉,令人感慨万千。
华丽的锦绣已然收起,悬挂的色彩依旧令人心痛,
珊瑚仍在想念那破碎的声响。
楼阁已成沧海,园中已无争斗,人们仿佛学着飞花,轻轻飘落在地。
这与那些奴仆的嫉妒无关,本来就有着不同的质地,才能倾城倾国。
注释:
- 虚盈:指虚幻的消息,盈满而不实。
- 金谷:古代传说中的富裕地方,隐喻繁华的生活。
- 锦绣:华美的织物,引申为美好的事物。
- 珊瑚:这里可能象征脆弱而美丽的事物。
- 沧海:比喻广阔而无边的境地,意指失去的事物。
- 奴辈:指地位低下的人,暗指嫉妒之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何荆玉,明代诗人,生于明朝中期,以其清丽的文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悟,反映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明代,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相互交织,诗人以金谷作为象征,表达了对失去繁华的惋惜和对现状的深思。
诗歌鉴赏:
《金谷》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诗人通过描绘金谷的荒凉景象,反映了对往日繁华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在首句“谁将消息问虚盈”,诗人以提问的方式引出主题,暗示对往事的追忆和对现实的迷茫。接着,诗人通过“锦绣已收悬处色”描绘了美好的事物已然逝去,感叹时光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第三句“楼成沧海无园战”则表现出一种孤独和失落,楼阁与沧海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诗的最后两句揭示了嫉妒与美丽的关系,强调了内在品质的重要性。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也揭示了人性中对美的向往与嫉妒的矛盾。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字句之间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将消息问虚盈:引入感慨,询问谁会关心那些虚无的消息。
- 金谷荒凉感慨生:金谷的荒凉令人感慨。
- 锦绣已收悬处色:美好的事物已被收起,留下的是伤感。
- 珊瑚犹想碎来声:珊瑚的破碎声仍在耳边回响,象征着对美好的怀念。
- 楼成沧海无园战:楼阁已化为沧海,没有了争斗的园子,象征失去的繁华。
- 人学飞花堕地轻:人们如同飞花轻落,表现出无奈与虚幻。
- 自是不关奴辈妒:这与那些低贱之人的嫉妒无关。
- 从来殊质解倾城:美丽的事物自有其价值,才能倾国倾城。
修辞手法:
- 比喻:“金谷”比喻繁华的生活。
- 拟人:“珊瑚犹想碎来声”,赋予物体以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美好事物的逝去与对现实的无奈,强调了内在品质对美的真正价值,传达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谷:代表繁华与富庶。
- 锦绣:象征美丽和华贵。
- 珊瑚:脆弱而美丽,代表难以捉摸的理想。
- 沧海:象征无边的失落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金谷》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何荆玉
C) 杜甫
D) 白居易 -
“锦绣已收悬处色”中的“锦绣”象征什么? A) 富贵
B) 美好事物
C) 自然
D) 战争 -
诗中提到的“奴辈”指的是? A) 高贵的人
B) 低贱的人
C) 学者
D) 英雄
答案:
- B) 何荆玉
- B) 美好事物
- B) 低贱的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特别是林黛玉所作,可与《金谷》在感情上相互映衬。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对比:
- 比较何荆玉的《金谷》和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展现了孤独与对往事的感慨,但何荆玉更强调现实的失落,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对酒与月的陶醉。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