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歌四首送沈使君 其二》

时间: 2025-01-11 08:11:35

汉关行尽忽桃源,竹树萧萧鸡狗喧。

铜镮椎髻来迎榼,蛮国王孙出领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安南歌四首送沈使君 其二 徐祯卿 〔明代〕 汉关行尽忽桃源,竹树萧萧鸡狗喧。 铜镮椎髻来迎榼,蛮国王孙出领幡。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走过汉关,突然来到了一个像桃花源般的地方,竹林和树木萧瑟作响,鸡鸣狗吠声此起彼伏。戴着铜环、梳着椎形发髻的人们带着酒器前来迎接,南蛮的王子手持旗帜出现。

注释: 字词注释:

  • 汉关:指古代中国的边关。
  • 桃源:比喻理想中的隐居之地,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萧萧:形容风吹动竹树的声音。
  • 铜镮:铜制的环,这里指戴在头上的装饰品。
  • 椎髻:古代南方民族的一种发型,将头发梳成椎形。
  • 榼:古代盛酒的器具。
  • 蛮国王孙:指南方的少数民族的王子。

典故解析:

  • 桃源: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讲述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国度,这里用以比喻诗人所到之地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祯卿,明代诗人,其诗作多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此诗是徐祯卿为送别沈使君而作,表达了对沈使君前往南方的祝愿和对南方风光的描绘。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诗人徐祯卿为送别即将前往南方的沈使君而作,通过描绘南方的风光和民族特色,表达了对沈使君的祝福和对南方的好奇与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行至南方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南方的独特风情。首句以“汉关行尽忽桃源”开篇,用“桃源”比喻南方的宁静与美好,给人以惊喜之感。次句“竹树萧萧鸡狗喧”进一步以自然的声音描绘南方的生机与活力。后两句通过描绘南方民族的特色服饰和迎接场面,展现了南方的民族文化和热情好客。整首诗语言清新,意象生动,表达了对南方风光的赞美和对沈使君的祝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汉关行尽忽桃源”,以“桃源”比喻南方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南方的向往和惊喜。
  • 次句“竹树萧萧鸡狗喧”,通过自然的声音描绘南方的生机与活力,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感。
  • 第三句“铜镮椎髻来迎榼”,描绘了南方民族的特色服饰和迎接场面,展现了南方的民族文化。
  • 末句“蛮国王孙出领幡”,通过描绘南方的王子手持旗帜出现,进一步强调了南方的独特风情和热情好客。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桃源”比喻南方的宁静与美好。
  • 拟人:通过描绘自然的声音和民族的特色服饰,赋予自然和人物以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南方风光和民族特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南方的好奇与向往,以及对沈使君的祝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源:比喻南方的宁静与美好。
  • 竹树萧萧:描绘南方的自然风光。
  • 铜镮椎髻:描绘南方民族的特色服饰。
  • 蛮国王孙:描绘南方的王子形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桃源”比喻什么? A. 南方的宁静与美好 B. 北方的寒冷与荒凉 C. 东方的繁华与喧嚣 D. 西方的广阔与神秘

  2. 诗中描绘的南方民族特色服饰是什么? A. 铜镮椎髻 B. 金冠玉带 C. 锦衣华服 D. 皮甲铁盔

  3. 诗的末句“蛮国王孙出领幡”描绘了什么? A. 南方的王子形象 B. 北方的将军形象 C. 东方的文人形象 D. 西方的商人形象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隐居之地,与诗中的“桃源”相呼应。
  • 李白的《送友人》:描绘了送别友人的场景,与诗中的送别沈使君相呼应。

诗词对比:

  • 徐祯卿的《安南歌四首送沈使君》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两者都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隐居之地,但前者更侧重于描绘南方的民族特色和风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徐祯卿诗集》:收录了徐祯卿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桃花源记》:了解陶渊明的作品,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桃源”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