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东林六七里望庐山》

时间: 2025-01-22 12:14:51

连峰出云云半开,奔渠卷雪响春雷。

云中屈曲明如玉,都是天池顶泻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东林六七里望庐山
连峰出云云半开,
奔渠卷雪响春雷。
云中屈曲明如玉,
都是天池顶泻来。


白话文翻译:

在东林六七里外,遥望庐山,
连绵的山峰从云雾中露出半边,
奔腾的溪流卷起白雪,像春雷般轰鸣。
云中山峰曲折如玉,
都是从天池的顶端倾泻而下。


注释:

  • 连峰:指连绵不断的山峰。
  • 出云:山峰从云中露出。
  • 奔渠:奔腾的溪流。
  • 卷雪:指水流激荡起的白沫,像雪一样。
  • 响春雷:形容声音如春天的雷声般响亮。
  • 屈曲:形容山峰的曲折。
  • 明如玉:形容山峰的光洁和美丽。
  • 天池:指高山上的湖泊,象征自然的神秘和美丽。

典故解析:

“天池”可理解为古代传说中的仙境,是许多诗歌中用来描绘自然美的意象。庐山作为名山,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的吟咏,象征着高洁与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载(1649-1713),字子贞,号蕙亭,清代诗人,精通诗词,尤以山水诗著称。他的作品常以自然景物为主题,富有哲理与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开头“连峰出云云半开”便设定了一个高远的视角,诗人站在东林远望庐山,云雾缭绕,山峰若隐若现,渲染出一种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气氛。接着“奔渠卷雪响春雷”则将视线引入奔腾的溪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活力与生机,声音如雷,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

“云中屈曲明如玉”一句,诗人将庐山的曲折之美与玉的光洁相提并论,展现了自然的精致与优雅,意象的巧妙运用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山中云雾的流动。最后“都是天池顶泻来”一句,进一步升华了主题,暗示着大自然的灵动与圣洁,仿佛庐山的一切美景都源于那神秘的天池,给人以无限遐想。

整首诗不仅有着形象的描绘,更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连峰出云云半开”:描绘了庐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壮丽景象,表现出一种清新高远的意境。
    • “奔渠卷雪响春雷”:描绘流动的溪水,激荡起白色泡沫,形象地表现出春天的雷声,传递出自然的力量。
    • “云中屈曲明如玉”:进一步描写山峰的美,强调其曲折与光洁,寓意山的婉约与高洁。
    • “都是天池顶泻来”:将庐山的美景与天池相联系,暗示自然的神秘与灵动。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明如玉”将山峰的美与玉石相比较,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以“奔渠卷雪”形容溪流的活泼,赋予自然以生命。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庐山的壮丽及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连峰:象征着高远与壮丽。
  • :代表神秘、变化与自由。
  • 奔渠:象征生命的活力与奔放。
  • :象征高洁与美丽。
  • 天池:象征自然的神秘源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天池”象征什么?
    A. 生命的源泉
    B. 自然的神秘
    C. 高山的雪
    D. 春天的雷声

  2. 诗中“奔渠卷雪响春雷”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伤感
    B. 活力与生机
    C. 宁静
    D. 怀旧

  3. 本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城市
    B. 山水
    C. 战争
    D. 人生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的描绘庐山壮丽的诗作。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的描绘春天美景的诗作。

诗词对比:

  • 《庐山谣》与《出东林六七里望庐山》均描绘庐山的美,但前者更多展现情感与历史,后者则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写,风格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钱载与他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