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沧浪
作者: 施枢 〔宋代〕
长史遗踪二百年,
直教名字到今传。
渚香细浥莲须雨,
野色轻团竹尾烟。
但得幽情关水石,
何须隐迹痼林泉。
客中正有尘缨在,
来此清游亦是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自古以来的名士风范,长史的遗迹至今已两百年,然而其名字依然流传不衰。岸边的花香细雨润湿了莲花的须根,野外的景色轻轻缠绕着竹子的尾端,如烟雾般飘渺。只要心中有幽静的情感与水石相连,何必隐居在深山林泉之中?在尘世中正有繁华与烦忧,但来到这里的清游也是一种缘分。
注释:
- 长史:古代官名,指长史,通常是掌管文书的官员。
- 渚:指水边的小洲。
- 浥:指浸湿、沾湿。
- 莲须:指莲花的须根。
- 竹尾:竹子的尾部,象征着柔美的景象。
- 幽情:指清幽的情趣、情怀。
- 水石:指水与石的结合,象征自然的和谐。
- 痼林泉:指隐居于深山林泉,意味着一种隐逸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施枢,字承基,号东庐,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擅长诗词,作品多描写自然、抒发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施枢的隐逸生活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名士之风的追忆,同时也反映出宋代文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思考。
诗歌鉴赏:
《沧浪》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和人生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对长史遗迹的追忆,引出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态。开篇提到“长史遗踪”,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沉浮与时间的流逝,然而“名字到今传”则显示出诗人对历史名人的敬仰与追随。
在描写自然景色时,诗人运用了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渚香细浥莲须雨”和“野色轻团竹尾烟”的美丽景象,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更反映了诗人心中的宁静与淡泊。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幽情的渴望,认为只要心中有情,便无需隐居深山,彰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世的独到理解。
在尾声中,诗人提到“客中正有尘缨在”,表明即使身处繁华,来此清游也是一种缘分,暗示出诗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展现了宋代文人理想的人生观。这首诗通过自然与人生的结合,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情感的真挚流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史遗踪二百年:提到长史的遗迹已经有两百年的历史,引入历史感。
- 直教名字到今传:强调长史的名字至今仍然被传颂,世代相传的荣耀。
- 渚香细浥莲须雨:描绘水边的香气和雨水浸润莲花的细腻景象,生动自然。
- 野色轻团竹尾烟:描绘野外的轻烟与竹子的柔美,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但得幽情关水石:表达只要有清幽的情感与自然相连,就能获得心灵的宁静。
- 何须隐迹痼林泉:反问隐藏于深山之中是否真的必要,体现对隐逸生活的思考。
- 客中正有尘缨在:说明在世俗中也有繁华和烦恼的存在,暗示人们的生活境遇。
- 来此清游亦是缘:最后总结,来到这里游玩也是一种缘分,表现出对生活的豁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结合,如“水石”象征心灵的宁静。
- 拟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赋予自然以情感,使其富有生气。
- 对仗:如“渚香细浥莲须雨,野色轻团竹尾烟”,形成词句的对称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名士的敬仰、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与对生命缘分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史:象征历史的沉淀与名士的风范。
- 莲:象征纯洁与美好,常与清幽的情感相关。
- 竹:象征坚韧与柔美,表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 水石:象征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史”指的是哪类官员? A. 文书官员
B. 军事将领
C. 皇帝
D. 地方官员 -
诗中“渚香细浥莲须雨”描绘的意境是? A. 繁华的市街
B. 宁静的水边
C. 高山雪景
D. 繁花似锦 -
诗人认为隐居在深山中是否必要? A. 必要
B. 不必要
C. 不确定
D. 视情况而定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竹里馆》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望岳》与施枢的《沧浪》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哲理思考,前者更强调壮丽的山川,后者则侧重于细腻的水景。
- 王维的《竹里馆》与《沧浪》在意境上相似,都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前者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施枢诗文集》
以上是对《沧浪》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词的魅力与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