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到溪山已近旬,
寻春犹自负深情。
爱闲长向梅边立,
趁暖时从竹下行。
苦乏诗材无可借,
更嫌酒病有余酲。
算来岂是因名利,
才有关心便不清。
白话文翻译:
春天已经来到了溪山,时间快要过去十天了,我仍然怀着深厚的情感去寻春。喜欢在梅花旁边悠闲地站着,趁着温暖的时光从竹子下走过。苦于没有诗的材料可供借鉴,更讨厌的是因为喝酒而感到昏沉。回想起来,这岂是因为名利的追求,实际上只是因为对生活的关心而变得不够清晰。
注释:
字词注释:
- 旬:十天。
- 深情:深厚的情感。
- 闲:悠闲自在。
- 梅边:梅花旁边。
- 趁:借此机会。
- 竹下:竹子下方。
- 苦乏:苦于缺乏。
- 酒病:因饮酒而感到的不适。
- 余酲:剩余的醉意。
- 名利:名声和利益。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涉及明显的典故,但“梅”和“竹”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高洁和坚韧,反映了作者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枢,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常以闲适的心态反思生活。
创作背景: 《春多日》创作于春季,春天象征生机与希望,诗人借春景抒发对生活的感慨,反映了他对名利的淡泊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春多日》是一首抒情诗,作者通过描绘春天的溪山美景,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开头两句“春到溪山已近旬,寻春犹自负深情”展示了春天的到来,时间的流逝以及诗人对春天依然怀有的深厚情感。接下来的“爱闲长向梅边立,趁暖时从竹下行”则体现了作者在春天里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喜欢在梅花旁驻足,享受温暖的阳光,充分展现了对自然的眷恋。
然而,诗人转而提到“苦乏诗材无可借,更嫌酒病有余酲”,表明他在创作上遇到的困境和对酒后昏沉的无奈,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最后两句“算来岂是因名利,才有关心便不清”则是对自己内心的深刻反思,强调自己对名利的淡泊,这种心态使得他在面对生活时,内心的追求依旧清晰。
整首诗在平和的情感中透出淡淡的忧伤,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美的热爱,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独立的人格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到溪山已近旬:春天已经来到溪山,时光已接近十天,表明春光明媚。
- 寻春犹自负深情:即使春天已经来临,我依然怀着深情去探寻春的美好。
- 爱闲长向梅边立:我喜欢悠闲地站在梅花旁边,享受春日的安静。
- 趁暖时从竹下行:趁着温暖的天气,从竹子下经过,感受自然的宁静。
- 苦乏诗材无可借:创作上苦于没有可以借鉴的诗材,感到无从下手。
- 更嫌酒病有余酲:更讨厌的是因饮酒而感到的醉意和不适。
- 算来岂是因名利:回想起来,这难道是因为追逐名利吗?
- 才有关心便不清:其实只是因为对生活的关心,心中却有些迷茫。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春天与情感结合,赋予春天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爱闲长向梅边立,趁暖时从竹下行”,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与自然的热爱,同时反映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高洁的情操与独立的人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山: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 梅:象征高洁、坚韧的品性。
- 竹:象征清雅、韧性,常被用来比喻高尚的品德。
- 酒:象征人情的迷惘与不清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梅”象征什么? A. 高洁
B. 富贵
C. 忍耐
D. 忧愁 -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A. 渴望
B. 淡泊
C. 追求
D. 忽视 -
“趁暖时从竹下行”中“暖”指的是?
A. 温暖的天气
B. 心情愉快
C. 友情
D. 生活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施枢的《春多日》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色,前者更侧重春天的生机与情感,后者则渗透出孤独与宁静的哲思。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主题情感各有不同,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