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别天目
作者: 施枢 〔宋代〕
东尖森洞穴,
西目浚渊庭。
三日若为霁,
群龙亦有灵。
立依松作盖,
坐倚石为屏。
犹恨归鞍急,
回头望远青。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东边的山尖上,森林密布,洞穴深邃;
西边的视野中,深渊庭院宽广。
若是三天的雨过天晴,
那些群龙也会显得灵动。
我站在松树下,犹如松树的庇护;
坐在石头旁,像是石头的屏风。
但仍然恨归途匆忙,
回头遥望那青翠的远山。
注释:
字词注释
- 尖:山尖,指高耸的山顶。
- 森:形容树木茂密。
- 浚渊:水深的地方,形容深邃的庭院。
- 霁:雨过天晴的天气。
- 群龙:比喻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 盖:庇护,遮挡的意思。
- 屏:屏风,指挡风的东西。
- 犹恨:仍然遗憾,表示对归途匆忙的不满。
- 远青:指远处的青山。
典故解析
诗中提及的“群龙”可解读为自然界的生灵,象征着生机与活力。诗人以此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慨,并暗含对归途的留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枢,字仲明,号止庵,宋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精通诗词,尤以山水诗著称。他的作品常以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情感表达而受到喜爱。
创作背景
《别天目》创作于施枢游览天目山时,诗中表现了他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归途的不舍,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山水的追求与向往。
诗歌鉴赏:
《别天目》通过对天目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厚情感。诗中以“东尖森洞穴,西目浚渊庭”开篇,生动地刻画出天目山的清幽与壮丽,充满了自然的灵气。接着,“三日若为霁,群龙亦有灵”一句,形象地表现了雨后晴天的生动景象,象征着自然界的复苏与和谐,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
“立依松作盖,坐倚石为屏”描绘了诗人静谧的生活状态,似乎在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他对山水的亲近和向往。而最后两句“犹恨归鞍急,回头望远青”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途的无奈与不舍,渴望留在这片美丽的自然之中。这种情感在诗中显得尤为真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首诗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山水世界,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归途的惋惜,体现了宋代山水诗的典型特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尖森洞穴:描绘了东边的山尖上茂密的森林和深邃的洞穴,展现出自然的神秘与宁静。
- 西目浚渊庭:西边的视野宽广,庭院深邃,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
- 三日若为霁:如果经历了三天的阴雨,终于迎来了晴天,暗示着自然的变化和生机。
- 群龙亦有灵:这里的“群龙”象征着自然界的生灵,表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
- 立依松作盖:诗人依偎在松树下,感受到自然的庇护。
- 坐倚石为屏:坐在石头旁,像是有屏风的保护,体现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犹恨归鞍急:对归途的急迫感到遗憾,显示了对这片美丽自然的留恋。
- 回头望远青:最后回头望去,看到远处的青山,心中不禁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如“群龙亦有灵”,传达出自然的生机。
- 对仗:如“立依松作盖,坐倚石为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观赋予人的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归途的惋惜,通过对天目山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归家的无奈,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山水自然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尖:象征高远与崇高。
- 松:象征坚韧与长青,代表生命力。
- 石:象征稳固与宁静,提供庇护。
- 群龙: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远青:象征理想与归属,代表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尖”是指什么?
A) 山尖
B) 河流
C) 平原
D) 洞穴 -
诗人对归途的态度是?
A) 高兴
B) 遗憾
C) 无所谓
D) 期待 -
“三日若为霁”中的“霁”表示什么?
A) 雨
B) 晴天
C) 风
D) 雪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施枢的《别天目》与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但施枢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写,而李白则通过与友人对酌,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