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日池上三首 张耒 〔宋代〕 落日鸣蝉夏木荒,芙蓉半落柳成行。何人纨扇生新恨,亭馆迎秋夜夜凉。
白话文翻译: 夕阳下,蝉声鸣叫,夏日的树木显得荒凉, 荷花凋零了一半,柳树排列成行。 不知是谁,手中的纨扇唤起了新的怨恨, 亭馆中迎接秋天的夜晚,夜夜都感到凉意。
注释:
- 鸣蝉:蝉的叫声。
- 夏木荒:夏天的树木显得荒凉。
- 芙蓉:荷花。
- 纨扇:细绢制成的扇子。
- 新恨:新的怨恨或不满。
- 亭馆:亭子和馆舍,指诗人所在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这首诗描绘了夏日池边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了季节转换时的情感变化。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张耒晚年,感受到夏日将尽,秋天即将来临的时节,对自然景物的变化和人生感慨的抒发。诗中通过对夏日池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新季节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夏日池边的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了季节转换时的情感变化。首句“落日鸣蝉夏木荒”,以夕阳和蝉声为引子,勾勒出一幅夏日黄昏的图景,蝉声的鸣叫和树木的荒凉,暗示了夏日的衰落。第二句“芙蓉半落柳成行”,进一步以荷花的凋零和柳树的排列,强化了季节的变迁。后两句“何人纨扇生新恨,亭馆迎秋夜夜凉”,则通过纨扇和夜凉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新季节的期待和对过往的怀念,以及可能的新愁旧恨。整首诗情感细腻,语言凝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新生活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日鸣蝉夏木荒”:夕阳下的蝉声和荒凉的树木,描绘了夏日黄昏的景象,蝉声的鸣叫和树木的荒凉,暗示了夏日的衰落。
- “芙蓉半落柳成行”:荷花的凋零和柳树的排列,进一步以荷花的凋零和柳树的排列,强化了季节的变迁。
- “何人纨扇生新恨”:纨扇唤起了新的怨恨或不满,可能是对过往的怀念或对新生活的期待。
- “亭馆迎秋夜夜凉”:亭馆中迎接秋天的夜晚,夜夜都感到凉意,表达了诗人对新季节的期待和对过往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拟人:“鸣蝉”、“夏木荒”等词语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状态。
- 对仗:“芙蓉半落柳成行”中的“半落”与“成行”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夏日池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新季节的期待。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新生活的期待,以及可能的新愁旧恨。
意象分析:
- 落日:象征着一天的结束,也暗示了夏日的衰落。
- 鸣蝉:蝉声的鸣叫,增添了夏日的氛围,也暗示了季节的变迁。
- 芙蓉:荷花的凋零,象征着夏日的结束和秋天的来临。
- 纨扇:纨扇唤起了新的怨恨或不满,可能是对过往的怀念或对新生活的期待。
- 夜凉:夜凉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新季节的期待和对过往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鸣蝉”象征着什么? A. 夏日的结束 B. 季节的变迁 C. 秋天的来临 D. 一天的结束
-
“芙蓉半落柳成行”中的“半落”与“成行”形成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的“纨扇生新恨”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往的怀念 B. 对新生活的期待 C. 新的怨恨或不满 D. 对秋天的期待
答案: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过往的怀念。
- 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新生活的期待。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夏日池上三首》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过往的怀念,但张耒的诗更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而苏轼的词则更注重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对宋代诗歌有深入的解读。
- 《宋词三百首》:收录了苏轼的多首词作,对宋代词有深入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