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六日西风极凉如十月间晨起偶题》

时间: 2025-01-26 04:26:38

初过三伏暑初归,风景谁知遽惨凄。

短日旅愁消美酒,五更乡梦托晨鸡。

江天水冷鱼龙蛰,野泽风多鸿雁稀。

尘箧敝貂犹得在,过冬偶免叹无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月六日西风极凉如十月间晨起偶题 张耒 〔宋代〕

初过三伏暑初归,风景谁知遽惨凄。 短日旅愁消美酒,五更乡梦托晨鸡。 江天水冷鱼龙蛰,野泽风多鸿雁稀。 尘箧敝貂犹得在,过冬偶免叹无衣。

白话文翻译: 刚刚过了三伏天,暑气初退,谁知风景突然变得凄凉。 短暂的白天用美酒消解旅途的忧愁,五更时分,乡愁寄托在晨鸡的啼声中。 江天之间水冷,鱼龙潜伏,野外的沼泽风大,鸿雁稀少。 尘封的箱子里破旧的貂皮衣还在,偶尔可以庆幸过冬时不必叹息没有衣服。

注释:

  • 三伏:指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最热的时候。
  • 遽惨凄:突然变得凄凉。
  • 短日:指白天时间短暂。
  • 旅愁:旅途中的忧愁。
  • 五更:指凌晨三点到五点的时间。
  • 乡梦:对家乡的思念。
  • 鱼龙蛰:鱼和龙潜伏,指水中的生物因寒冷而潜伏。
  • 野泽:野外的沼泽地。
  • 尘箧:尘封的箱子。
  • 敝貂:破旧的貂皮衣。

诗词背景: 张耒是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这首诗创作于八月六日,诗人感受到西风带来的极凉,如同十月间的寒冷,因此晨起时偶有所感而作。诗中反映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旅途中的孤独与乡愁的深刻体验。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季节的突变和自然景色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旅途孤独和乡愁的深切感受。诗中“初过三伏暑初归”一句,既点明了时间,又暗示了季节的转换,为全诗的情感基调定下了凄凉的色彩。“江天水冷鱼龙蛰,野泽风多鸿雁稀”进一步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象征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最后两句“尘箧敝貂犹得在,过冬偶免叹无衣”则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淡淡忧虑。

诗词解析:

  • 首句“初过三伏暑初归”,通过季节的转换,引出全诗的情感基调。
  • 第二句“风景谁知遽惨凄”,用“遽惨凄”形容风景的突然变化,增强了诗的情感色彩。
  • 第三句“短日旅愁消美酒”,通过“短日”和“旅愁”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和对旅途的忧愁。
  • 第四句“五更乡梦托晨鸡”,用“五更”和“晨鸡”来象征乡愁,增强了诗的意境。
  • 第五句“江天水冷鱼龙蛰”,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进一步加深了诗的凄凉氛围。
  • 第六句“野泽风多鸿雁稀”,用“野泽”和“鸿雁”来象征孤独和远离家乡。
  • 最后两句“尘箧敝貂犹得在,过冬偶免叹无衣”,通过对物质条件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

意象分析:

  • “江天水冷”和“鱼龙蛰”:描绘了水域的寒冷和生物的潜伏,象征着孤寂和凄凉。
  • “野泽风多”和“鸿雁稀”:描绘了野外沼泽地的风大和鸿雁的稀少,象征着孤独和远离家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三伏”指的是什么? A. 春季的第一个节气 B. 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C. 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D. 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2. 诗中“五更乡梦托晨鸡”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忧愁 C. 乡愁 D. 愤怒

  3. 诗中“江天水冷鱼龙蛰”中的“鱼龙蛰”象征着什么? A. 温暖 B. 活跃 C. 潜伏 D. 繁荣

答案: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秋兴八首》: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的忧虑。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中的秋天,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八月六日西风极凉如十月间晨起偶题》与杜甫的《秋兴八首》:两者都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忧虑和孤独,但张耒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旅途的忧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