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才名旧楚将,
妙略拥兵机。
玉垒虽传檄,
松州会解围。
和亲知拙计,
公主漫无归。
青海今谁得,
西戎实饱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现了一位名将的卓越才能和军事策略。虽然玉垒传出了征召令,但松州的围困局势却无法得到解决。和亲政策被证明是拙劣的计策,公主也无处归依。如今青海之地,究竟是谁能获得?西戎的军队则在战斗中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
注释:
- 才名:指才能和名声。
- 旧楚将:指古代楚国的将领,这里用来比喻诗中所说的将领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
- 玉垒:古代一种军事要塞。
- 松州:指松州地区,可能是指战场或围困之地。
- 和亲:指通过联姻来实现和平的政策。
- 拙计:笨拙的计策。
- 青海:指青海地区,古代的西部边疆。
- 西戎:指西方的边疆民族,通常以骑兵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安史之乱,作品多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创作背景:
这首《警急》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反映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诗中提到的将领和战争,展示了杜甫对国家时局的关注与忧虑。
诗歌鉴赏:
《警急》一诗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国家的危机。诗中提到的“旧楚将”象征着历史上英勇的将领,但在现实中却面临无能为力的局面。“玉垒虽传檄”反映出命令的下达与实际情况的矛盾,显示了战争中信息的不畅通与指挥的无力。“和亲知拙计”更是对当时和亲政策的深刻反思,强调了其失效与荒谬。
诗的最后两句“青海今谁得,西戎实饱飞”,以“青海”的失落与“西戎”的强盛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国家分裂与外敌入侵的现实。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也反映了历史的无奈与悲哀。整首诗在沉重的历史背景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衰败与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才名旧楚将:强调将领的历史地位与才能,设定了诗的主题。
- 妙略拥兵机:指出将领的军事智慧与战略能力。
- 玉垒虽传檄:传达了命令的有效性与实际困境之间的矛盾。
- 松州会解围:松州围城的困境,显示战局的复杂。
- 和亲知拙计:批评和亲政策的无效,反映出国家的策略失误。
- 公主漫无归:公主的无助象征着国家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
- 青海今谁得:提出疑问,显示出对未来的担忧。
- 西戎实饱飞:外敌的富饶与强盛,形成对比,突显国家的危机。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玉垒虽传檄,松州会解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对比:通过青海与西戎的对比,强化了诗的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刻反思,表达了杜甫对战乱的悲痛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传达出强烈的忧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将领:象征智慧与力量,但在战争中无能为力。
- 公主:代表国家的命运与人民的无辜。
- 青海:象征着国家的边疆与安全。
- 西戎:代表外敌的威胁与侵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的“旧楚将”是指哪个历史时期的将领? A. 秦朝
B. 汉朝
C. 楚国
D. 唐朝 -
“和亲知拙计”中的“和亲”政策主要是指什么? A. 联姻以求和平
B. 通过战争解决争端
C. 改变统治者
D. 进行贸易往来 -
诗中提到的“西戎”指的是哪个群体? A. 汉族
B. 外敌边疆民族
C. 中原士人
D. 南方少数民族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杜甫的《警急》更侧重于对国家危机的深刻反思,而《登鹳雀楼》则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示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诗人的不同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传》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