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从孙济(济字应物,官给事中、京兆尹)》
时间: 2025-01-26 03:24: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示从孙济(济字应物,官给事中、京兆尹)
杜甫
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
权门多噂,且复寻诸孙。
诸孙贫无事,宅舍如荒村。
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
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
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浑。
刈葵莫放手,放手伤葵根。
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
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可论。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
白话文翻译
我骑着驴子,平静地走出家门,不知道要去谁家。
权贵之家多是闲话,还是再去找我的几个孙子。
我的孙子们都很贫穷,没有事情可做,家里像个荒村。
前院自生的竹子,后院自长的萱草。
萱草在秋天已经枯死,竹枝在霜雪中不再繁茂。
淘米时水少得可怜,井水太多却浑浊不堪。
割葵时不要放手,放手就会伤到葵根。
老人懒惰已久,看到小孙子们奔走的样子。
我来这里是为了宗族的情谊,并不是为了吃饭。
小人嘴巴甜,实际却薄俗,难以谈论。
不要受外人的嫌疑和猜忌,古时同姓之间的情谊是很深厚的。
注释
- 示:意为向……展示、告知。
- 平明:形容天气晴朗,心情宁静。
- 权门:指有权势的人家。
- 噂:指闲言碎语。
- 宅舍:住宅。
- 萱草:一种草本植物,寓意思念亲人。
- 刈葵:割取葵花。
- 阿翁:老人的意思。
- 宗族:指同宗同族的亲属。
- 小人:常指品行低下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人民疾苦而著称,风格沉郁、深刻。
创作背景
《示从孙济》写于杜甫晚年。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经历了生活的困苦,亲人离散,身处动荡之中,这首诗反映了他对亲情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示从孙济》是一首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杜甫与孙子们的生活现状,反映了他对家族亲情的深切关注与忧虑。开头两句以“平明跨驴出”引出诗人出门的情景,既展现了他宁静的内心状态,也暗示了他对生活的无奈与彷徨。
接下来的几句描写了孙子们的贫困与无所事事,宅舍如荒村,意象生动,令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尤其是“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展现出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但伴随着萱草的枯死和竹枝的凋零,隐含着生命的无常与困境。
“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描绘了老人在生活的无奈中看到孩子们奔走的情景,既有对下一代的期望,也流露出对自身懒惰的自省。而后面的“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可论”则揭示了社会对人际关系的冷漠与复杂,强调了亲情的珍贵与难得。
整首诗情感真挚,蕴含着对家族的深情厚谊和对社会现状的忧虑,表现了杜甫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
- 描述诗人骑驴出门,心中不知要去谁家,暗示孤独感。
-
权门多噂,且复寻诸孙。
- 权贵之家常有闲话,诗人决定去找孙子,显示对家庭的关心。
-
诸孙贫无事,宅舍如荒村。
- 孙子们生活贫困,住宅环境如同荒村,突显困境。
-
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
- 竹子和萱草自生,象征着自给自足,但也暗含荒凉。
-
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
- 萱草枯死,竹子在霜中不再繁茂,反映生命的无常。
-
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浑。
- 淘米用水少,井水却浑浊,生活的艰难与困扰。
-
刈葵莫放手,放手伤葵根。
- 切割葵花时不能放手,暗示对生活的坚持。
-
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
- 看到孩子们奔走,感受到生活的活力与自己的懒惰。
-
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 来这里是为了维护宗族关系,而非单纯为了吃饭。
-
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可论。
- 小人表面甜言蜜语,实则薄情,反映社会的复杂。
-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
- 不要受外人嫌疑,要珍惜同姓之间的情谊。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宅舍如荒村”,比喻孙子家境的贫困。
- 对仗:如“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结构工整,增强韵律感。
- 排比:通过连续的短句,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亲情的思念和对生活困境的无奈,同时也隐含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诗中强调了家族关系的珍贵,提醒人们珍惜亲情,不要被外界的流言蜚语所影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驴:象征诗人的谦卑与艰辛。
- 竹:象征坚韧与生机。
- 萱草:寓意思念亲人,生活的艰难。
- 葵:象征生长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在诗中骑乘什么动物出门? A. 马
B. 驴
C. 骡 -
诗中提到的权贵之家有什么特点? A. 亲切
B. 多噂
C. 富裕 -
诗中提到,孙子们的住宅像什么? A. 繁华市镇
B. 荒村
C. 美丽乡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另一首描写国家动荡与个人苦难的诗作。
- 《月夜忆舍弟》: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现思乡情绪,但更为直接和抒情。
- 《登高》(杜甫):同样反映个人面临困境的情感,但更为壮阔。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