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胊路》
时间: 2025-01-11 03:18: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冤胊路
棠梨叶战风骚骚,纸钱窸窣鸣空郊。
背人独鸟归寒巢,予亦投村指横桥。
茅檐霜月照征袍,夜冷不寐闻狐嗥,
悼我为生良已劳。两手如龟髀肉消,
青楼公子烧兰膏,雪压屋倒饮方豪,
睡觉三竿红日高。
白话文翻译:
《冤胊路》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棠梨树的叶子在风中颤动,纸钱在空旷的乡野中发出细微的声音。背对着他的人,孤鸟归巢,诗人也回到了村庄,指向那横跨的桥。茅檐下,霜月照耀着征袍,夜深寒冷,他无法入睡,听到了远处狐狸的叫声,感叹自己为生计而劳累。双手如同龟壳般干瘪,青楼的公子们却在享受奢华的生活,雪压得房屋都快倒塌了,饮酒作乐的豪情却依然存在,睡醒时已是阳光高照。
注释:
- 冤胊:指人生的艰辛与苦楚。
- 棠梨:一种树木,常用来描写秋冬季节的景象。
- 纸钱:祭祀时焚烧的纸钱,象征对亡者的怀念。
- 寒巢:鸟类在寒冷的季节回归巢穴,象征归属与安宁。
- 茅檐:草屋的屋檐,常用来描绘乡村生活。
- 狐嗥:狐狸的叫声,常用来营造冷清的氛围。
- 青楼公子:指享受生活的年轻富豪,象征奢华与享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字用之,号山人,宋代著名诗人,生于文人世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诗人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表达了面对生活的苦涩与对享乐者的无奈。
诗歌鉴赏:
《冤胊路》全诗以极简练的文字,勾勒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开头两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寂寥的氛围,棠梨叶的颤动和纸钱的声音,似乎在诉说着一种生与死的交错,既有生活的琐碎,也带有对逝去时光的追忆。接下来的描写,诗人用“背人独鸟归寒巢”传达出一种孤独感,正如他自己在外漂泊,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村庄和过去的生活中。
“茅檐霜月照征袍”一句,展现了诗人在寒冷的夜晚,面对着月光与霜寒的孤独景象,显得格外凄凉。而“夜冷不寐闻狐嗥”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感,狐狸的叫声在夜深人静中显得格外刺耳,象征着世事的无情与生命的无奈。
后半部分则通过对比,展现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自己为了生计而辛苦劳作,双手如龟乏力;另一方面是那些“青楼公子”,享受着奢华的生活。最后的“雪压屋倒饮方豪”,在严寒的冬季,依旧有人在纵情欢饮,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象的不满与无奈。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既有自然的描绘,又有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思考,因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棠梨叶战风骚骚:描绘棠梨树叶在风中颤动的声音,营造出一种生动的场景。
- 纸钱窸窣鸣空郊:纸钱在空旷的乡野中发出细微的声音,突显出诗人的孤独。
- 背人独鸟归寒巢:孤鸟归巢,象征归属感,而诗人却是背对人群的孤独者。
- 予亦投村指横桥:诗人也回到了村庄,指向那横跨的桥,暗示了归乡的渴望。
- 茅檐霜月照征袍:寒冷的夜晚,霜月照耀着他的征袍,展现了孤独的旅人形象。
- 夜冷不寐闻狐嗥:在寒冷的夜里难以入睡,听到了狐狸的叫声,营造了凄清的氛围。
- 悼我为生良已劳:感叹自己为生计而辛苦劳作的无奈。
- 两手如龟髀肉消:双手干瘪,形容劳作造成的身体虚弱。
- 青楼公子烧兰膏:描绘享乐者的奢华生活,形成对比。
- 雪压屋倒饮方豪:在严寒的环境中,依然有人纵情饮酒,表现了生活的矛盾。
- 睡觉三竿红日高:醒来时已是阳光高照,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继续。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两手如龟髀肉消”,通过比喻将劳作与虚弱联系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 拟人:自然景象(如纸钱的声音)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突显了诗的音乐性。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与社会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涩的感慨、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以及对归属感的渴望,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 棠梨叶: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纸钱:代表对过去的怀念和对逝者的思念。
- 孤鸟:象征孤独与归属感的对比。
- 霜月:传达出凄冷与孤寂的氛围。
- 青楼公子:象征社会的奢华与享乐生活。
- 狐嗥:增添了环境的冷清与凄凉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纸钱”主要用于什么场合?
- A. 生活用品
- B. 祭祀
- C. 装饰品
- D. 玩具
-
“两手如龟髀肉消”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劳动的疲惫
- B. 年轻的朝气
- C. 健康的状态
- D. 对未来的希望
-
“青楼公子”象征的是什么?
- A. 劳动人民
- B. 享乐者和奢华生活
- C. 乡村生活
- D. 自然景观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同样描绘了孤独的情感,但更侧重于个人对美的感悟与追求。
- 《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更加深沉,与《冤胊路》形成对照。
参考资料:
- 《宋代诗歌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晁补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