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夭夭嫩叶丽春辉,道是梅花却又非。
香露乍匀红玉脸,轻云新染素罗衣。
日斜盆底开何晚,风动枝头落渐稀。
再到刘郎应未识,红尘紫陌思依依。
白话文翻译:
嫩叶在春光中显得格外美丽,虽然看似梅花,却又并非梅花。
香露轻轻洒在红润的花瓣上,仿佛新染的素罗衣裳。
太阳偏西,花开得何其迟缓,风摇动着枝头,花瓣渐渐稀落。
再去找刘郎,他或许还不认识我,红尘路上对你的思念依然绵绵不绝。
注释:
- 夭夭:形容花木繁盛的样子。
- 嫩叶:新生的绿叶。
- 丽春辉:美丽的春日光辉。
- 香露:指花上的露水,带有香气。
- 红玉脸:比喻花朵的鲜艳色泽。
- 轻云新染:形容云彩如新染的衣物。
- 素罗衣:指白色的衣裳,象征纯洁。
- 日斜:太阳偏西,傍晚时分。
- 盆底开:盆中花开得慢。
- 刘郎:指诗中的爱人,可能是历史上的某个人物。
- 红尘紫陌:指世俗的纷扰和世间的道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鏊,明代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教育。他的诗作多以抒情见长,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故,风格优雅清新。
创作背景:
《碧桃花》创作于春季,描绘了盛开的桃花,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以及对往昔情感的追忆。作品通过细腻的意象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爱情的思念。
诗歌鉴赏:
《碧桃花》通过生动细腻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蓬勃。诗中“夭夭嫩叶丽春辉”的开头,便营造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画面,嫩叶与春光交相辉映,展现出一种清新而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紧接着,诗人以“道是梅花却又非”来引入桃花的主题,既有对梅花的赞美,又显现出桃花的独特性,表达了对春花的喜爱。
中间部分“香露乍匀红玉脸,轻云新染素罗衣”,以细腻的比喻描绘桃花的娇美,花瓣如红玉般闪耀,露水轻盈而香甜,仿佛为桃花披上了华丽的衣裳。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寓意着青春与爱情的美好。
在诗的结尾,诗人触及了对往昔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再到刘郎应未识,红尘紫陌思依依”,这句话传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与无奈,感受到时光流逝带来的距离感,体现了人们在繁华背后对情感的渴望与不舍。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内心的思绪交织,形成了一幅动人的春日图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夭夭嫩叶丽春辉:描绘春天的嫩叶,生机勃勃,春光明媚。
- 道是梅花却又非:虽然看似梅花,但实际上是桃花,暗示桃花的独特之美。
- 香露乍匀红玉脸:露水如香气般轻盈,花瓣鲜艳如红玉,突出桃花的娇艳。
- 轻云新染素罗衣:云彩如新染的衣服,形象化桃花的清新气质。
- 日斜盆底开何晚:描写夕阳下桃花开的迟缓,暗示时间流逝。
- 风动枝头落渐稀:风吹动枝头,花瓣逐渐稀落,传达时光流逝之感。
- 再到刘郎应未识:期待再见爱人,却因时光流逝而不被识别。
- 红尘紫陌思依依:在纷扰的世间,思念愈发浓烈,体现情感的深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瓣比作“红玉”,用以突出桃花的美丽。
- 拟人:花瓣在风中摇动,仿佛有生命般,增强诗的动感。
- 对仗:全诗结构严谨,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以春天的桃花作为载体,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爱情的思念。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无情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嫩叶:象征青春和生机。
- 桃花:象征爱情与美好。
- 香露:象征纯洁与芬芳。
- 夕阳:象征时间流逝与回忆。
- 刘郎:象征对爱人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鏊生活在哪个朝代?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刘郎”象征什么?
A) 朋友
B) 爱人
C) 师长
D) 兄弟 -
“香露乍匀红玉脸”中“香露”代表什么?
A) 美丽
B) 思念
C) 清新
D) 纯洁
答案:
- C) 明代
- B) 爱人
- D) 纯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桃花源记》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鏊的《碧桃花》与李白的《静夜思》均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思念,但王鏊更侧重于描绘自然和情感的结合,而李白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