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行泾县道中》

时间: 2025-01-11 11:36:04

奋策发南陵,暮色二十里。

月出空山空,山深月如水。

露下凉虫吟,松香滴石髓。

峰峦转曲折,涧壑亦何美。

几处泉声回,尽入稻田里。

山家安稳眼,犬吠隔林起。

竟夜此中行,月落朝霞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夜行泾县道中
作者: 鄂容安 〔清代〕

奋策发南陵,暮色二十里。
月出空山空,山深月如水。
露下凉虫吟,松香滴石髓。
峰峦转曲折,涧壑亦何美。
几处泉声回,尽入稻田里。
山家安稳眼,犬吠隔林起。
竟夜此中行,月落朝霞紫。

白话文翻译:

骑马出发南陵,黄昏时分走了二十里。
月亮从空山升起,深山里月光如水。
露水下,凉爽的虫鸣声,此时松香滴落如石髓。
峰峦蜿蜒曲折,山涧的景色何其美丽。
几处泉水声回荡,全部流入稻田中。
山间的住宅安稳而清晰,犬吠声从树林中传来。
整夜在这中间行走,月落时朝霞呈现紫色。

注释:

  • 奋策:指驱马奔行。
  • 南陵:指南陵地区,现今属于安徽省。
  • 暮色:黄昏的光景。
  • 月如水:形容月光清澈,宛如流水。
  • 露下:指露水降落。
  • 松香:松树的香气。
  • 石髓:指石头中的精华,形容松香的清甜。
  • 犬吠:狗吠声。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涉及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山水、月光等自然景象,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鄂容安,清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鄂容安游历泾县之时,描绘了他在月夜中行走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山水景色,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丽。开篇“奋策发南陵,暮色二十里”点出了诗人行走的背景,带有一种急促感。接下来的“月出空山空,山深月如水”,则通过对比,展现了月光的皎洁与山的深邃,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

“露下凉虫吟,松香滴石髓”描绘出自然的声音与气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诗中“峰峦转曲折,涧壑亦何美”则通过对山水的描绘,突出了自然的变化与美丽,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最后两句“竟夜此中行,月落朝霞紫”则是诗的高潮,诗人经历了一夜的行走,最终在月落之际,迎来了朝霞,象征着希望与新的开始。整首诗不仅是对夜晚行旅的描写,更是对自然美的礼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奋策发南陵:诗人骑马出发,意指行程的开始。
  2. 暮色二十里:形容黄昏时走过的距离,表现时间的流逝。
  3. 月出空山空:月亮从空旷的山中升起,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4. 山深月如水:月光在深山中显得清澈如水,增强了宁静感。
  5. 露下凉虫吟:描绘露水滴落,虫鸣声响,体现自然的生机。
  6. 松香滴石髓:松香滴落,如同石髓一般清甜,渗透出自然的芬芳。
  7. 峰峦转曲折:山峰蜿蜒曲折,展现出山脉的壮丽。
  8. 涧壑亦何美:山涧与沟壑同样美丽,体现景色的多样性。
  9. 几处泉声回:泉水声在山间回荡,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10. 尽入稻田里:泉水流入稻田,象征丰收。
  11. 山家安稳眼:山间的住宅宁静安稳,展现乡村生活的恬淡。
  12. 犬吠隔林起:狗吠声从树林中传来,增添了生活气息。
  13. 竟夜此中行:整夜在这片宁静的地方行走,体验自然之美。
  14. 月落朝霞紫:月亮落下,朝霞紫色,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如水”,用水来比喻月光的清澈。
  • 对仗:如“峰峦转曲折,涧壑亦何美”,展现出对称美。
  • 拟人:虫鸣声似乎在与自然对话,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月夜为背景,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意象分析:

  • :象征宁静与美好,常常与思念、孤寂相联系。
  • :象征稳重与永恒,体现自然的壮丽。
  • 泉水:象征生命与滋养,代表着丰收与希望。
  • 犬吠:象征家园的温馨与安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月如水”是用来形容什么? A. 月亮的明亮
    B. 月光的清澈
    C. 月亮的圆满

  2. 诗人在“竟夜此中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急促
    B. 宁静
    C. 焦虑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描写月夜情景,抒发思乡之情。
  • 《月夜忆舍弟》(杜甫):表达了在月光下对兄弟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月夜行泾县道中》均以月夜为主题,但前者更多集中在思念,后者则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乡村生活的宁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析》【作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