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乞荆浩画
作者: 大愚 〔唐代〕
六幅故牢健,知君恣笔踪。
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
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
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
白话文翻译:
这幅画有六个部分,显得沉稳而坚固,我知道你在画中自由挥洒。
我不求千山万水的壮丽,只想要两株松树的影子。
树下留有一块大石头,远方有高耸的山峰。
在岩石附近幽静潮湿的地方,只有浓厚的墨烟环绕。
注释:
- 牢健:稳固、坚固。
- 恣:肆意、随意。
- 千涧水:形容壮丽的自然景观。
- 松:松树,象征坚韧和长寿。
- 留盘石:指大石头停留在树下,暗示自然的静谧。
- 墨烟:指墨水的烟雾,象征艺术的气息。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的典故,但可以看作是对传统山水画的赞美,尤其是对荆浩画风的推崇。荆浩是唐代著名的画家,以山水画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大愚,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作品在唐诗中占有一席之地,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因对荆浩画作的赞美而作,反映了诗人对山水画艺术的热爱,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呈现了画家的艺术追求与自然美的结合,体现了唐代文人对山水画的热爱与向往。诗中通过对画作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情厚谊。开头的“六幅故牢健”不仅说明了画作的稳重,也暗示了画家技艺的高超。接下来的“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则表达出诗人对繁华的淡泊与对简约自然的向往。松树在这里象征着坚韧与高洁,与周围的静谧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两句描绘了画中的自然景色,细腻的笔触让人感受到画面的深邃与幽静,墨烟浓厚的描写则让人联想到画家的专注与用心,显示出山水画的灵动与生命力。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受与对艺术的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六幅故牢健:描述画作的稳固,表现出画家的技艺。
- 知君恣笔踪:表明诗人对画家的欣赏,赞美其自由的笔触。
- 不求千涧水:强调诗人对繁华景象的无所谓。
- 止要两株松:表达对简单自然的渴望。
- 树下留盘石:描绘自然中静谧的景象。
- 天边纵远峰:展现远方的高山,增加画的深度感。
- 近岩幽湿处:描述画作的细节,突出环境的幽静。
- 惟藉墨烟浓:总结画面的艺术感,展现墨色的丰厚。
-
修辞手法:
- 比喻:松树象征高洁与坚韧。
- 对仗:如“千涧水”与“两株松”形成对比,增强表现力。
- 夸张:如“千涧水”,加强诗的气势和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传统艺术的敬仰,体现出文人雅士对简约自然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松树:象征坚韧与高洁,代表自然的纯粹。
- 石头:象征稳重,体现自然的静谧。
- 远峰:象征广阔与深远,增加了画作的空间感。
- 墨烟:象征艺术的气息,表现出画家的情感与专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千涧水”象征什么?
A) 繁华壮丽
B) 简单自然
C) 安静幽静 -
诗人对画家的态度是?
A) 不屑一顾
B) 崇敬与欣赏
C) 无所谓 -
哪种意象在诗中代表了坚韧与高洁?
A) 远峰
B) 松树
C) 盘石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大愚的《乞荆浩画》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可以发现两者都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大愚更侧重于对艺术的赞美,而王维则更倾向于描绘个人的心境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山水画史》
- 《唐代艺术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