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鸭余香尚暖,绿窗斜日偏明。
兰膏香染云鬟腻,钗坠滑无声。
冷落秋千伴侣,阑珊打马心情。
绣屏惊断潇湘梦,花外一声莺。
白话文翻译:
金鸭的香味仍然温暖,透过绿窗斜射的阳光显得格外明亮。
兰膏的香气染上了她的云鬓,显得柔滑而腻人,钗子轻轻坠落,无声无息。
冷落的秋千缺少伴侣,心情随着阑珊的马影而浮动。
绣屏的惊动打断了我在潇湘的梦,窗外传来一声莺鸣。
注释:
- 金鸭:指一种美味的烤鸭,象征奢华、美好。
- 余香尚暖:香味尚未消散,表示刚刚享用过美食。
- 绿窗:绿色的窗户,体现出一种生动的环境。
- 兰膏:兰花香膏,象征女性的妆容和娇媚。
- 云鬟:形容女性的发型,像云一样的鬓发。
- 滑无声:形容钗子轻轻落下,没有声音。
- 冷落:寂寞、冷清的状态。
- 阑珊打马:阑珊指微弱的光影,打马表示心情随之起伏。
- 绣屏:绣花的屏风,象征着梦境的美好。
- 潇湘梦:潇湘代表南方的水乡,梦境美好而遥远。
- 莺:黄莺,一种叫声动听的鸟,象征春天的到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尤其以诗词闻名,作品多反映个人的遭遇与时代的变迁,风格豪放而又细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乌夜啼·金鸭余香尚暖》创作于陆游晚年,背景是他在战乱与个人困境中的感慨。这首词通过描绘美好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幸福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孤独的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开头的“金鸭余香尚暖”不仅描绘了美味的享受,更引出一种温暖的、舒适的氛围,令人回味无穷。接着“绿窗斜日偏明”则借助光线的描绘,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生动感,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温暖的午后。
而“兰膏香染云鬟腻,钗坠滑无声”则以女性的美丽为切入点,展现了柔美与细腻。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女性的妆容,也暗含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惆怅。接下来“冷落秋千伴侣”则透出一种孤独感,秋千象征着欢乐与陪伴,如今却显得冷清。
“绣屏惊断潇湘梦”一句,写得恰到好处,绣屏的惊动如同现实的唤醒,打断了美好的梦境。最后“一声莺”似乎在提醒人们,生活依然在继续,但那份伤感与怀念却难以抹去。这首词不仅展现了陆游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也流露出他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金鸭余香尚暖:金黄的鸭肉散发着温暖的香气,营造出一种刚用餐后的温馨氛围。
- 绿窗斜日偏明:绿窗透出的斜阳使得室内光线柔和,营造出宁静的环境。
- 兰膏香染云鬟腻:兰膏的香气弥漫,衬托出女性的魅力与妆容之美。
- 钗坠滑无声:钗子轻轻掉落,声音微弱,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冷落秋千伴侣:秋千无伴侣,显得孤单,反映出内心的寂寞。
- 阑珊打马心情:心情随影子摇曳,体现出内心的波动与感慨。
- 绣屏惊断潇湘梦:绣屏的惊动打破梦境,反映了现实的干扰。
- 花外一声莺:窗外的莺鸣似乎在呼唤,象征着生活的继续。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鬟”比喻女性的发型,增添了诗的柔美。
- 对仗:诗句中有明显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节奏感。
- 拟人:如“钗坠滑无声”,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人的特征,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孤独的感慨,体现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鸭:象征富贵与享受。
- 绿窗:代表生机与希望。
- 兰膏:体现女性的美丽与妆饰。
- 秋千:象征欢乐与陪伴。
- 莺:象征春天与生命的继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金鸭”象征什么? A. 贫穷
B. 富贵
C. 幸福 -
“绣屏惊断潇湘梦”中的“绣屏”是用来描绘什么的? A. 现实的美好
B. 梦境的美好
C. 生活的烦恼 -
诗中提到的“莺”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结束
B. 生命的继续
C. 生命的孤独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对比陆游的《乌夜啼》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词均表现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现实的无奈,前者更侧重于孤独与感伤,后者则表现了女性的柔情与对爱情的期盼。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