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织锦人
作者: 李询 〔唐代〕
札札机声晓复晡,
眼穿力尽竟何如。
美人一曲成千赐,
心里犹嫌花样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织锦人清晨到黄昏不断工作的情景,机声不断,劳累不堪,内心却仍然觉得作品的花样不够丰富,难以满足。通过对美人演奏的赞美,表达了对精美事物的渴求和对自身作品的不满。
注释:
- 札札机声:形容织布机的声音,表示织锦人的辛勤劳动。
- 晓复晡:形容从早到晚,时间的流逝。
- 眼穿力尽:形容眼睛看得过于疲劳,力气也快用尽。
- 美人一曲:指美人演奏乐曲,寓意高雅的艺术。
- 成千赐:指美人赐予的乐曲如同千种珍宝。
- 心里犹嫌:内心依然觉得不够满意,表达一种追求完美的心理状态。
- 花样疏:形容织出的锦被认为花样简单,缺乏华丽。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的典故引用,但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创作过程的思考。织锦作为工艺,常常与美的象征相关联,诗中通过对美人乐曲的描绘,反映了对艺术的崇敬与对自我作品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询(约公元 658 年-约公元 721 年),字季和,号少白,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以才华和诗歌闻名,风格多样,常常关注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李询的晚年,彼时社会繁华与个人内心的矛盾激烈交织。织锦人身处的环境,既是手工业的代表,又是对艺术追求的隐喻。诗人通过对织锦人的描写,表达了对艺术创作过程中艰辛与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赠织锦人》是李询对织锦人辛勤劳动的深刻描绘,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织锦人的劳作之艰辛。诗的开头“札札机声晓复晡”,用声音的反复强调了劳动的持久与艰辛。从早到晚的工作,不仅是对身体的透支,也是对精神的考验。接下来的“眼穿力尽竟何如”,显示出诗人的同情与理解,仿佛在问:如此劳苦,究竟得到了什么?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美的欣赏与追求。“美人一曲成千赐”,这里不仅是对美的赞美,也暗示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尽管美人所赐的乐曲如千般珍贵,然而“心里犹嫌花样疏”却揭示了人对完美的无止境追求。即使是最美的艺术,在心中也可能感觉缺乏,诗人对自身创作的不满与对艺术完美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艺术创作的艰辛与追求的美好,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与艺术关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札札机声晓复晡:强调织锦人从早到晚的持续工作,机声象征着辛勤与付出。
- 眼穿力尽竟何如:通过“眼穿”展示了长时间的专注与疲惫,表达出对生活的苦恼。
- 美人一曲成千赐:美人演奏的乐曲象征着艺术的高雅和丰富,赐予人们美的享受。
- 心里犹嫌花样疏:即使获得美的享受,内心仍然感到不满,表现出追求完美的心态。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乐曲比作珍宝,突显其价值。
- 意象:诗中“机声”、“美人”、“花样”都是重要意象,交织出劳动与美的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艺术创作的艰辛与对美的追求。通过织锦人辛勤工作的描绘,揭示了对美和完美的不懈追求以及内心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机声:象征着劳动的辛苦与持久。
- 美人:象征着艺术与美的极致。
- 花样:代表着创作的丰富与精致,隐喻对完美的渴望。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的情感基调,反映了社会对劳动者的尊重以及对艺术美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赠织锦人》中的“机声”指代什么? A. 音乐 B. 织布机的声音 C. 人声 D. 自然的声音
-
诗中“心里犹嫌花样疏”的意思是什么? A. 对作品感到满足 B. 认为作品的花样不够丰富 C. 对美人感到失望 D. 对生活感到满意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李询的《赠织锦人》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都反映了对艺术的追求与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李询更侧重于织锦人内心的挣扎与对美的渴望,而白居易则通过琵琶女的故事展示了艺术与人生的无奈与美好。两者在风格上都有对美的向往,但表现的情感与意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李询诗文集》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进一步了解唐代诗人的创作风格与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