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三月十八日石湖花下作》
时间: 2025-04-28 05:46: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饮海棠月,朝漱山茶露。
臞儒槁木形,受用侈如许!
荆扉隔黄尘,谁识花岛路?
惟有瘦筇枝,共饱园中趣。
林神酿余春,政尔美无度。
葱茏千万重,芳意未渠暮。
风香荐秀色,鼎俎谢腥腐。
虽无稻粱谋,扪腹有余饫。
白话文翻译:
夜里在海棠树下饮酒,清晨用山茶的露水漱口。
我这个干瘦的读书人,身体像枯木一样,
却过得如此奢侈舒适!
荆棘的门隔绝了尘世的喧嚣,
谁能知道花岛的道路?
唯有那瘦弱的竹杖,陪伴我享受园中的乐趣。
树林的神灵酿造了余春,
它的美丽真是无与伦比。
葱郁的景色层层叠叠,芳香的气息尚未消散。
微风送来花香,桌上却没有腥味的食物。
虽然没有粮食的谋划,
但肚子里依然感到满足。
注释:
- 臞儒:形容人瘦弱的读书人。
- 槁木:枯木,形容身体虚弱。
- 荆扉:荆棘做的门,象征与世隔绝。
- 筇枝:竹杖,寓意在幽静处的闲适。
- 林神:指自然的灵气或神秘力量。
- 鼎俎:古代的烹饪器具,这里引申为饮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君璧,号石湖,江苏常熟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范成大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个人情怀和社会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壬辰年三月十八日,正值春季,诗人通过描绘花下的饮酒、晨露漱口的悠闲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诗中展现了隐居生活的快乐,反映了诗人对物质享受的淡泊。
诗歌鉴赏:
《壬辰三月十八日石湖花下作》是一首充满春意和生活乐趣的诗。诗人以夜饮海棠月、朝漱山茶露的场景,展现了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海棠”、“山茶”,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花香的扑面而来。
诗的开头,诗人描写自己在夜晚享受月色和花香的情景,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接着,诗人自谦地提到自己的身体瘦弱,却享受着奢华的生活,这种对比反映了他内心的满足和对自然的珍视。接下来的几句,诗人描述了与世隔绝的环境和独自享受园中趣味的惬意,表现出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
全诗洋溢着一种淡淡的诗意与哲思,描绘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美好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物质的淡漠,给读者带来一种心灵的慰藉与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饮海棠月:夜晚在海棠树下饮酒,营造出一幅优雅的意境。
- 朝漱山茶露:早晨用山茶的露水漱口,展示清晨的清新与活力。
- 臞儒槁木形:自嘲身体瘦弱,带有对自身境遇的反思。
- 受用侈如许:却过得如此奢侈,无忧无虑,表现出对生活的满足。
- 荆扉隔黄尘:与世隔绝,体现隐逸生活的安静。
- 谁识花岛路:感叹鲜有人知晓这种隐秘的乐趣。
- 惟有瘦筇枝:只有瘦竹杖陪伴,象征着简朴和自然的陪伴。
- 共饱园中趣:共享园中美好乐趣,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林神酿余春:大自然的力量使春天延续,赋予生机。
- 政尔美无度:自然的美丽无边无际,让人心醉神迷。
- 葱茏千万重:描绘春天的葱郁景色,生机勃勃。
- 芳意未渠暮:芳香依然未消逝,充满春天的气息。
- 风香荐秀色:微风送来花香,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 鼎俎谢腥腐:没有腥气的食物,暗示简单的饮食。
- 虽无稻粱谋:虽然没有丰厚的粮食计划,体现了淡泊的生活态度。
- 扪腹有余饫:但肚子里依然感到满足,表达内心的充实与愉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臞儒槁木形”,形象地描绘了瘦弱的形象。
- 对仗:如“夜饮海棠月,朝漱山茶露”,展现了工整的形式美。
- 拟人:如“林神酿余春”,将自然赋予了人的特性,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全诗体现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物质生活的淡泊。诗人通过简单而美好的生活场景,传达了内心的满足与宁静,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理想和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棠:象征美丽和繁华,代表春天的美好。
- 山茶:代表清新、自然的生活。
- 竹杖:象征隐逸和简朴的生活态度。
- 春天:象征生机、希望和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夜饮海棠月”主要描绘了什么场景?
A. 夜晚的月光下饮酒
B. 白天在海边饮酒
C. 晚上在山上饮酒 -
诗人用什么物品漱口?
A. 清水
B. 山茶露
C. 露水 -
诗中提到的“瘦筇枝”象征什么?
A. 财富
B. 自然的陪伴
C. 朋友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描绘山中自然与隐逸生活的诗作。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情感,展现自然与人心的交融。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虽同样描绘了夜晚的美景,但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 《登高》:杜甫,描绘自然与人生的沉重感,反映社会现实的苦闷。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大观》
- 《范成大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