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景 其二 落花香满泥》

时间: 2025-01-27 04:29:50

花落秦虞兮,纷纷东复西。

举头无霁日,满地是香泥。

红雨愁如海,絮风飘上堤。

和成文杏垒,软衬锦鞯蹄。

妙舞惊飞燕,醉归扶竹鸡。

谁家采桑女,陌上自相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花落秦虞兮,纷纷东复西。
举头无霁日,满地是香泥。
红雨愁如海,絮风飘上堤。
和成文杏垒,软衬锦鞯蹄。
妙舞惊飞燕,醉归扶竹鸡。
谁家采桑女,陌上自相携。

白话文翻译:

花瓣纷纷飘落,犹如秦地和虞地的哀愁,东飘西散。
抬头望去,天空中没有晴朗的阳光,满地都是花香和泥土。
如同红色的细雨,愁绪如同大海,风中飘荡着柳絮,飞向堤岸。
和着花瓣堆成的杏花,柔软地衬托着华丽的马鞍。
燕子在花间翩翩起舞,醉醺醺地归来,扶着竹鸡。
是谁家的采桑女,在小路上互相牵着手?

注释:

  • 秦虞:指古代的两个地方,象征着古老的哀愁。
  • 霁日:指晴朗的日子,与诗中描绘的阴霾形成对比。
  • 香泥:花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体现春天的生机。
  • 红雨:比喻花瓣如雨般纷飞,愁绪如海。
  • 絮风:指春风中飘荡的柳絮。
  • 文杏垒:形容花瓣堆积的样子。
  • 锦鞯蹄:华丽的马鞍,体现生活的优雅。
  • 扶竹鸡:指燕子归来时,扶着竹子上的小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宋代诗人,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达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春景 其二 落花香满泥》是在春天的时节创作,表现了春天花落时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春日美景的感受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充满了生机与愁绪。诗的开头就以“花落秦虞兮,纷纷东复西”引入,展现了春花纷飞的场景,给人一种轻盈而又略带忧伤的感觉。接着“举头无霁日,满地是香泥”一句,诗人用“无霁日”表达了春日阴霾的情景,虽然花香四溢,但却无法驱散内心的忧愁。随着“红雨愁如海”,诗人进一步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结合,表现出对春天短暂美好的感叹。

后面的句子“妙舞惊飞燕,醉归扶竹鸡”展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燕子在空中翩翩起舞,画面轻快而愉悦。而最后一句“谁家采桑女,陌上自相携”,则将视角转向了人们的生活,描绘了乡村中采桑女在春日里相携而行的情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短暂,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对春天的珍惜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花落秦虞兮,纷纷东复西:描绘花瓣如雨般飘落,给人一种凄美的感觉。
  2. 举头无霁日,满地是香泥:抬头看到的是阴霾的天空,地上则是花香混合的泥土,形成强烈的对比。
  3. 红雨愁如海,絮风飘上堤:将花瓣比喻成红雨,愁绪如同大海般深广,风中飘扬的柳絮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
  4. 和成文杏垒,软衬锦鞯蹄:描绘花瓣堆积的情景,展现生活的柔美与富贵。
  5. 妙舞惊飞燕,醉归扶竹鸡:展现了生命的欢快,燕子飞舞的场景令人愉悦。
  6. 谁家采桑女,陌上自相携:最后一句带出人们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红雨愁如海”,用红雨比喻花瓣,引发情感共鸣。
  • 拟人:燕子“妙舞”,赋予燕子舞蹈的动作,活灵活现。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落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短暂美好的感叹,和对生命的珍惜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代表自然的真实与平凡。
  • 燕子: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采桑女:代表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举头无霁日”意思是: A. 天空晴朗
    B. 天空阴霾
    C. 彩虹出现
    D. 星星闪烁

  2. “妙舞惊飞燕”中的“妙舞”指的是: A. 燕子的舞蹈
    B. 采桑女的舞蹈
    C. 花瓣的舞动
    D. 春风的舞动

  3. 诗中提到的“香泥”主要指: A. 香气扑鼻的泥土
    B. 香味的花瓣
    C. 混合花香的泥土
    D. 春风中的泥土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刘辰翁《春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相似之处在于都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但刘诗更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而白诗则展现了壮丽的自然。

参考资料:

  • 相关书籍:《宋诗鉴赏辞典》《古诗词精华解析》
  • 学术文章:《宋代诗歌的情感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