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西风坠绿》
时间: 2025-01-27 03:57: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声声慢·西风坠绿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西风坠绿。唤起春娇,嫣然困倚修竹。落帽人来,花艳乍惊郎目。相思尚带旧子,甚凄凉未忺妆束。吟鬓底,伴寒香一朵,并簪黄菊。却待金盘华屋。园林静多情怎禁幽独。蛱蝶应愁,明日落红难触。那堪雁霜渐重,怕黄昏欲睡未足。翠袖冷,且莫辞花下秉烛。
白话文翻译:
西风吹动了绿叶。唤醒了春天的娇媚,轻盈地倚靠在修竹旁。一位落帽而来的男子,突然被花的艳丽所惊艳。相思的情愫仍带着旧日的情愫,令人感到凄凉,妆容也未曾整理。低吟着,鬓边伴着一朵寒香,发饰上插着黄菊。却期待着金盘里的美酒,华屋中的欢聚。园林静谧,多情的我怎能忍受孤独。蝴蝶似乎感到忧愁,明日红花将要凋落,无法触碰。更何况雁阵逐渐被霜打重,怕黄昏时分,未能安然入睡。翠袖微凉,且不要拒绝在花下点燃烛光。
注释:
- 西风:指秋天的风,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唤起春娇:春天的娇媚被唤醒,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 修竹:竹子,象征高洁与坚韧。
- 落帽:指男子落下帽子,形象生动。
- 相思: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 寒香:指清冷的香气,可能是菊花的香味。
- 黄菊:象征着坚韧与长寿。
- 园林静:指宁静的园林环境,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 蛱蝶:指蝴蝶,寓意柔美与无奈。
- 雁霜:雁群飞过,霜降,象征寒冷与离别。
- 翠袖:指诗人的衣袖,形象优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宋代诗人,字子元,号懋斋,生于福建,后仕于南宋。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情,语言简练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诗人通过描写春秋相交之际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情感细腻,展现了诗人对亲情、友情与爱情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声声慢·西风坠绿》是一首典型的宋词,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情绪。诗人通过描绘西风、绿叶、修竹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春秋交替、时光流转的意境。开篇“西风坠绿”即为点题,西风的吹拂不仅让植物变得生机盎然,也唤起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接下来,诗人描绘了一个落帽而来的男子,他的出现打破了宁静的氛围,花艳的景象瞬间惊艳了他的目光,这一细节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
“相思尚带旧子,甚凄凉未忺妆束”,这一句表达了深厚的思念之情,似乎与过去的情感纠缠不清,流露出一种无奈和凄凉。整首词以“吟鬓底,伴寒香一朵,并簪黄菊”来结束,黄菊不仅象征着长久的情感,也暗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珍惜与向往。
最后,诗人以“翠袖冷,且莫辞花下秉烛”来收束,展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无奈。整首词情感丰富,意象生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爱情、自然的深刻思考,令人感慨不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风坠绿:秋天的西风吹动着绿叶,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唤起春娇,嫣然困倚修竹:春天的娇媚在风中被唤醒,轻盈地倚靠在竹子上。
- 落帽人来,花艳乍惊郎目:一个落帽的男子出现,艳丽的花朵让他感到惊艳。
- 相思尚带旧子,甚凄凉未忺妆束:思念的情感依旧,令人感到凄凉,妆容尚未整理。
- 吟鬓底,伴寒香一朵,并簪黄菊:低吟着,额前伴着寒香,发饰上插着黄菊。
- 却待金盘华屋:期待着金盘里的美酒与华屋的欢聚。
- 园林静多情怎禁幽独:宁静的园林中,多情的我怎能忍受孤独。
- 蛱蝶应愁,明日落红难触:蝴蝶似乎感到忧愁,明日花朵将凋落,无法触碰。
- 那堪雁霜渐重,怕黄昏欲睡未足:更何况雁阵被霜打重,害怕黄昏时无法安然入睡。
- 翠袖冷,且莫辞花下秉烛:翠袖微凉,且不要拒绝在花下点燃烛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西风与绿叶相结合,生动形象。
- 拟人:赋予自然界的元素以情感,体现诗人的情感投射。
- 对仗:如“吟鬓底,伴寒香一朵”,形成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爱情的思考,情感细腻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时间的流逝,秋天的来临。
- 修竹:象征高洁与坚韧。
- 黄菊:象征长久的情感。
- 园林:象征宁静与孤独。
- 蛱蝶:象征柔美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西风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时间的流逝
- C. 秋天的结束
- D. 夏天的烈日
-
诗中提到的“黄菊”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哀伤
- C. 长久的情感
- D. 秋天的景象
-
诗中“翠袖冷”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温暖
- B. 孤独
- C. 快乐
- D. 激动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李清照 vs. 刘辰翁:李清照的作品更偏向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刘辰翁则更注重自然与人情的结合,展现出更为宽广的情感视野。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