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懒能看》
时间: 2025-01-22 06:39: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摸鱼儿·懒能看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懒能看海桑世界,风花过眼如传。
月明昨夜庭流水,天色朝来都变。
尘石烂。铢衣坏,和衣减尽谁能怨。
秦亡楚倦。但翦烛西窗,秋声入竹,点点已如霰。
当年事,本是泗亭沛县。
却教绵蕝成殿。
暮年八阵那曾用,付与江流石转。
前楚辩。今哨遍,是乌乌者灯前劝。
乾坤较健。叹君已归休,吾方俯仰,种种未曾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坐看海上桑田的变化,感叹往日的风花雪月,似乎都如烟般消逝。昨夜的月光照在庭院的流水上,今天的天色又变得不同。尘埃和石头都在腐烂,衣服也在磨损,谁能怨恨这无常?秦国已亡,楚国也疲惫不堪。只是在西窗下点燃蜡烛,听见秋风在竹林中发出声音,仿佛是细小的霰雪。往年的事情,本是泗亭和沛县的往事,却让细小的事物成为了宏伟的殿堂。晚年的我根本不曾用过八阵图,只能将它交给江流和石头的转动。前楚的辩论,如今的哨声,仿佛是那黑鸦在灯前劝说。天地依然强健,叹息之中,君已归去,自己却在俯仰之间,未曾见到的种种。
注释
- 懒能看:懒得去看。
- 海桑世界:指世事变化如海与桑的交替。
- 尘石烂:尘埃和石头都在腐烂。
- 铢衣坏:形容衣物磨损。
- 秦亡楚倦:秦国已灭,楚国疲惫。
- 翦烛西窗:在西窗下点蜡烛。
- 泗亭沛县:指历史上的地名,代表曾经的往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辰翁,宋代词人,生活在南宋时期,其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风格清新脱俗,常运用自然景象来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本词写于晚年,诗人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对往事有着深刻的反思与感慨,体现了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的思考。
诗歌鉴赏
刘辰翁的《摸鱼儿·懒能看》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词作,诗人以懒散的心态看待世界的变化,反映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淡然的态度。词中“懒能看海桑世界”,不仅是自我放逐的体现,更是在表达对世事的无奈与不屑。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的风花雪月如烟往事,随月明的流淌而渐行渐远。
在“尘石烂。铢衣坏”的描绘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岁月的侵蚀,暗示着人和物都无法逃脱时间的摧残。接着,诗人提到“秦亡楚倦”这一历史典故,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国家的崛起与衰亡,个人的命运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渺小而无奈。
最后的“叹君已归休,吾方俯仰,种种未曾见”一语,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整体而言,这首词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感、人生哲理与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淡泊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诗的开头直接表达了对海桑世界的无奈感,语气懒散。
- 中段通过描写“月明昨夜庭流水”,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变化结合在一起,增加了诗的感伤氛围。
- “秦亡楚倦”则引入历史典故,增强了诗的厚重感。
- 结尾处,诗人感叹自己在历史和时间面前的渺小,体现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尘石烂”“铢衣坏”,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世事比作月明流水,形象生动。
- 拟人:秋声入竹,赋予声音以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词的核心思想是对生命无常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历史、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最终得出了一种淡然与接受的心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思念。
- 秋声:代表孤独与沉思。
- 竹:象征坚韧与清雅。
- 蜡烛:象征生命的短暂与光明的渺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词中“秦亡楚倦”意指什么?
- A. 国家兴亡
- B. 个人命运
- C. 自然景象
- D. 友谊长存
-
诗中“懒能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 A. 积极向上
- B. 无所谓的态度
- C. 愤怒不平
- D. 追求理想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
- 苏轼的《定风波》:探讨人生的无常与豁达心态。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刘辰翁的词更偏向于对历史的反思,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的豪情与壮志。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大全》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