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胡教授山庵见访归韵》

时间: 2025-01-25 23:13:36

因赴山中约,归途带暝痕。

禽声沉众树,人影背孤村。

雾起寒城里,江流古岸根。

行吟多得句,知欲与谁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因赴山中约,归途带暝痕。
禽声沉众树,人影背孤村。
雾起寒城里,江流古岸根。
行吟多得句,知欲与谁讼。

白话文翻译:

因应邀前往山中,归来的路上已是黄昏的痕迹。
鸟叫声在密林中沉寂,人影则背对着孤零零的村庄。
雾气升起,寒冷的城池里,江水流淌在古老的岸边。
吟唱间得到了许多句子,却不知道该向谁诉说。

注释:

  • 因赴山中约:因应邀去山中。
  • 归途带暝痕:回来的路上已是黄昏的迹象。
  • 禽声沉众树:鸟叫声在众多树木间显得沉寂。
  • 人影背孤村:人影背对着孤独的小村庄。
  • 雾起寒城里:雾气笼罩着寒冷的城池。
  • 江流古岸根:江水流淌在古老的岸边。
  • 行吟多得句:吟唱间得到了许多句子。
  • 知欲与谁讼:不知道该向谁诉说这些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圆悟,宋代著名的禅僧,擅长诗词,作品往往体现出深厚的禅意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融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次山中约会归来的途中,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回归的孤独感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在归途中的感情。开头两句“因赴山中约,归途带暝痕”即以简洁明了的叙述开启,既交代了时间背景,又暗示了归途的孤独。接下来的“禽声沉众树,人影背孤村”,通过鸟声与人影的对比,展现出一种寂寥感,似乎在暗示诗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疏离。

“雾起寒城里,江流古岸根”则运用自然景象的变化来反映内心的寒冷与迷茫。雾气升起,寒冷的感觉加深了诗人对环境的敏感。最后一句“行吟多得句,知欲与谁讼”则引发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诗人在吟咏中获得灵感,却又对诉说对象感到无奈和困惑。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的细致描写,也蕴含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了禅宗思想中对孤独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因赴山中约,归途带暝痕:应邀赴山,归时已是黄昏,给人一种时间流逝的感受。
  2. 禽声沉众树,人影背孤村:鸟鸣声被百树掩盖,人影背对着孤独的村庄,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3. 雾起寒城里,江流古岸根:雾气升起,寒冷的城池与古老的江岸相映成趣,象征着历史的沉淀。
  4. 行吟多得句,知欲与谁讼:在吟唱中获得许多诗句,却不知该向谁倾诉,反映了内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禽声沉众树,人影背孤村”形成了对称的句式。
  • 意象:通过“雾”、“江流”、“寒城”等意象,营造出静谧而孤独的氛围。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归途景物的描写,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孤独中对内心感受的思索,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修身养性。
  • 鸟声:代表生机与自然的和谐,亦反衬出人际关系的疏离。
  • :象征迷茫与不确定,暗示诗人内心的困惑。
  • 江流:流动的江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因为什么而去山中? A. 学习
    B. 赴约
    C. 观光
    D. 旅行

  2. 诗中描绘的归途有什么特点? A. 热闹
    B. 孤独
    C. 安静
    D. 繁忙

  3. “知欲与谁讼”中的“讼”指的是什么? A. 争吵
    B. 向人诉说
    C. 决斗
    D. 讨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僧唱和》:作者:李白,描绘了山中隐逸生活的乐趣。
  • 《静夜思》:作者:李白,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李白)与《和胡教授山庵见访归韵》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描绘,但前者侧重于时间的紧迫与变化,后者则强调孤独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禅宗文学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