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寺寻勤上人》

时间: 2025-04-29 09:56:06

古寺多陈迹,幽花只自开。

净无秋后暑,远绝市中埃。

苔色侵碑石,松阴蔽月台。

山人迟未至,欲去重徘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承天寺寻勤上人
作者: 释圆悟 〔宋代〕

古寺多陈迹,幽花只自开。
净无秋后暑,远绝市中埃。
苔色侵碑石,松阴蔽月台。
山人迟未至,欲去重徘徊。


白话文翻译:

这座古老的寺庙有很多历史的痕迹,而那些幽静的花朵却只能自己在这里绽放。这里没有秋天的炎热,远离了市井的尘埃。青苔渐渐侵蚀了碑石,松树的阴影遮蔽了月台。我在等待那位山中人,但他迟迟未到,我在这里徘徊徘徊,心中犹豫不决。


注释:

  • 古寺: 指古老的寺庙,常用来象征宁静和历史的积淀。
  • 陈迹: 古老的遗迹,指历史留下来的痕迹。
  • 幽花: 指幽静的花,象征孤独与清雅。
  • 净无秋后暑: 意指此地宁静,没有秋天后的炎热。
  • 市中埃: 指城市的尘埃,象征喧嚣与杂乱。
  • 苔色: 青苔的颜色,用以描绘时间的流逝。
  • 松阴: 松树的阴影,象征清幽的环境。
  • 月台: 供人观赏月光的台子,代表一种超脱的境界。
  • 山人: 指隐居的高人,象征追求精神境界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圆悟,宋代高僧,以其诗歌和高深的佛理闻名。其作品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的探索。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清幽的秋日,诗人寻访一位隐士和尚,表达了对隐士高人的敬仰与期待,同时也流露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古寺"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幽深的场景,给人一种超脱于世俗喧嚣的感觉。诗的开头便通过“古寺多陈迹”引出了寺庙的历史感,接着用“幽花只自开”表达了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命的独立与坚韧。整个诗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尤其是“净无秋后暑,远绝市中埃”两句,展现了诗人对清净、无尘环境的理想追求。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在等待“山人”的同时,也表现出一种焦虑与徘徊,这种矛盾的心态让整首诗更具深度。通过“欲去重徘徊”,不仅表现了对隐士的期待,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迷惘。这种对待时间与内心的反思,在宋代诗歌中是十分常见的主题,反映了士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古寺多陈迹”:古老的寺庙有很多历史的遗迹,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
    2. “幽花只自开”:在这幽静的环境中,花朵独自盛开,体现生命的孤独与美丽。
    3. “净无秋后暑”:此地的清凉与宁静,没有秋后的炎热,表达了一种超然的境界。
    4. “远绝市中埃”:远离城市的尘埃,象征与世俗的隔绝。
    5. “苔色侵碑石”:青苔逐渐覆盖碑石,体现了时间的流逝。
    6. “松阴蔽月台”:松树的阴影遮蔽了观月的台子,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7. “山人迟未至”:等待隐士的到来,表现了对高人智慧的渴望。
    8. “欲去重徘徊”:心中犹豫不决,反映了对内心的挣扎。
  • 修辞手法:

    • 对仗: "古寺多陈迹,幽花只自开"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 "苔色"与"松阴"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的自然意境。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古寺的描绘,表达了对内心宁静与超然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隐士智慧的渴望与追求。


意象分析:

  • 古寺: 象征着历史厚重与宁静。
  • 幽花: 代表孤独与清雅。
  • 苔色: 体现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生命力。
  • 松阴: 体现自然的清幽与安静。
  • 山人: 象征隐士与智者,代表追求精神境界的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古寺”主要传达了什么意义?

    • A. 喧嚣
    • B. 历史与宁静
    • C. 现代化
  2. "欲去重徘徊"体现了诗人的什么心理状态?

    • A. 坚定
    • B. 焦虑与犹豫
    • C. 无所谓
  3. 诗中提到的“山人”象征什么?

    • A. 隐士与智者
    • B. 普通人
    • C. 农民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与释圆悟的作品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的诗更加侧重于山水的描绘,而释圆悟的诗则更加强调内心的追求与宁静。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