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病起恹恹 韩琦 〔宋代〕
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
白话文翻译:
病愈后精神不振,画堂中的花儿凋谢,更显得憔悴。落花纷乱地飘落在台阶上,像是滴尽了胭脂般的泪水。前一个春天,谁曾在花前醉倒?忧愁无边无际。回首望向武陵,人已远去,只留下波光中的空翠。
注释:
- 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 画堂:装饰华丽的厅堂。
- 乱红:指落花。
- 飘砌:飘落在台阶上。
- 胭脂泪:比喻落花像胭脂般的泪水。
- 惆怅:忧愁的样子。
- 武陵:地名,这里指远方。
- 回睇:回首望。
- 波空翠:波光中的空翠,形容水波的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琦(1008-1075),字稚圭,号赣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宰相。韩琦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以诗见长。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韩琦病愈后所作,表达了他病后的忧郁心情和对往事的回忆。诗中通过对落花的描绘,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和对远方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病愈后的心情为切入点,通过对画堂中凋谢的花朵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憔悴和忧郁。诗中的“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形象生动,将落花比作胭脂泪,增强了诗的感伤色彩。后句“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则进一步抒发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结尾的“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则通过远望武陵,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展现了韩琦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病愈后精神不振,画堂中的花儿凋谢,更显得憔悴。
- “乱红飘砌”:落花纷乱地飘落在台阶上。
- “滴尽胭脂泪”:比喻落花像胭脂般的泪水,滴尽了。
- “惆怅前春”:忧愁地回忆前一个春天。
- “谁向花前醉”:谁曾在花前醉倒,暗指过去的欢乐时光。
- “愁无际”:忧愁无边无际。
- “武陵回睇”:回首望向武陵,指远方。
- “人远波空翠”:人已远去,只留下波光中的空翠。
修辞手法:
- 比喻:“滴尽胭脂泪”将落花比作胭脂泪,形象生动。
- 拟人:“乱红飘砌”赋予落花以动态,仿佛它们在飘落。
- 对仗:“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病愈后的忧郁和对往事的回忆。通过对落花的描绘,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和对远方人的思念,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乱红:落花,象征着凋零和逝去的美好。
- 胭脂泪:比喻落花,象征着悲伤和哀愁。
- 武陵:远方,象征着思念和迷茫。
- 波空翠:波光中的空翠,象征着美丽和遥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乱红”指的是什么? A. 落花 B. 胭脂 C. 泪水 D. 波光
-
“滴尽胭脂泪”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的结尾“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忧郁 C. 思念 D. 迷茫
答案: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
- 李清照《如梦令》:通过对落花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诗词对比:
- 韩琦的《点绛唇·病起恹恹》与杜甫的《春望》都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韩琦的诗更加注重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而李清照的诗则更加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韩琦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韩琦的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