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天生归养》
时间: 2025-02-04 15:34: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李天生归养
王顼龄 〔清代〕
廿年高隐为承欢,
诏趣蒲轮却聘难。
圣主爱才非强志,
大儒报国岂须官。
邹枚词赋清时重,
黄绮风流异代看。
遥想彩衣归拜舞,
朝恩家庆话团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李天生归隐生活的祝福与感慨。诗人回顾李天生二十年隐居生活,是为了迎合圣主的宠爱。而如今他选择归隐,虽是接受了诏命,却也难以被重用。圣主爱惜人才,并非强迫他们追求功名,而大儒如他,报国并不一定要依靠官职。邹枚的词赋在当时备受重视,黄绮的风流才华则是后世的典范。诗人遥想他身着彩衣回朝,歌舞庆贺的场景,想必那将是一个欢庆的时刻,家中团圆的美好图景。
注释:
- 廿年:二十年。
- 高隐:指隐居生活,远离世俗。
- 承欢:指迎合、取悦于人。
- 诏趣:皇帝的命令或召唤。
- 蒲轮:古代船只的名称,象征漂泊或出行。
- 大儒:指有学识的人,尤其是有德行的士人。
- 邹枚:指邹容及其诗词。
- 黄绮:指黄庭坚,意指其风流才华。
- 彩衣:指盛装,通常用于庆祝的场合。
- 团栾:团圆的意思,指家庭团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顼龄,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擅长诗词,尤其是古体诗。其作品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常常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王顼龄对李天生的送别之际,李天生因在朝中遭遇困顿,选择了归隐生活。诗人在此表达对他的理解与祝福,反映了清代士人对官场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送李天生归养》是一首具有深厚情感和哲理思考的诗作。诗的开头通过“廿年高隐为承欢”的描写,传达了对李天生选择隐退的尊重,二十年的隐居生活是为了取悦于权贵,反映了士人对政治的无奈与无力。接着,诗人通过“圣主爱才非强志,大儒报国岂须官”的论述,强调了真正的才华与理想并非依赖于官职,而在于内心的追求与报国的情怀。邹枚与黄绮的对比,既是对前贤的敬仰,也是对李天生个人才能的认可,显示了诗人与李天生之间的深厚情谊。最后,诗人展望李天生未来的归来,想象“彩衣归拜舞”的场景,显示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祝福。
整首诗以清新脱俗的语言,运用了对仗与隐喻,使得情感真挚而深厚,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有对士人理想的追求,体现了清代士人独特的精神文化。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廿年高隐为承欢:二十年隐居生活是为了取悦他人。
- 诏趣蒲轮却聘难:皇帝召唤,虽然有机会,但重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圣主爱才非强志:明白圣主是爱惜人才,并不强求他们的志向。
- 大儒报国岂须官:有学识的人报国不必依赖于官职。
- 邹枚词赋清时重:邹枚的诗词在当时备受重视。
- 黄绮风流异代看:黄庭坚的才华在后代依然被推崇。
- 遥想彩衣归拜舞:想象未来他回朝时盛装跳舞的场景。
- 朝恩家庆话团栾:在朝廷的恩典与家中的团圆,交织成美好的祝福。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有多处对仗句,如“圣主爱才非强志,大儒报国岂须官”,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用“彩衣”象征归来的荣耀与欢庆,表现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李天生隐退后的祝福,强调了士人追求理想和精神独立的重要性,反映了对政治与个人理想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彩衣:象征归来的荣耀与庆祝,代表着美好未来。
- 蒲轮:象征着出行与漂泊,暗示政治生活的波折。
- 高隐:代表士人的理想与追求,体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廿年”指多少年?
- A. 10年
- B. 20年
- C. 30年
- D. 40年
-
诗人如何看待官职与才华的关系?
- A. 官职是唯一的出路
- B. 才华与官职无关
- C. 必须通过官职来实现才华
- D. 官职能够提升才华
-
“彩衣归拜舞”中“彩衣”象征什么?
- A. 贫穷与失落
- B. 荣耀与庆祝
- C. 隐退与安静
- D. 失去与悲伤
答案:
- B. 20年
- B. 才华与官职无关
- B. 荣耀与庆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顼龄的《送李天生归养》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都涉及对友人的送别与人生的思考,但王维更强调自然与人生的哲理,而王顼龄则更关注政治与个人的理想追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王顼龄诗集》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