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抵建郡 其一》

时间: 2025-01-22 08:01:38

舆中忽听建昌音,此日还乡百虑侵。

衣紫已虚今世望,焚黄莫慰九原心。

穷愁恨逐风前起,感愤诗从月下吟。

曾是儿时游吊处,茫茫烟水渺难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舆中忽听建昌音,此日还乡百虑侵。
衣紫已虚今世望,焚黄莫慰九原心。
穷愁恨逐风前起,感愤诗从月下吟。
曾是儿时游吊处,茫茫烟水渺难寻。

白话文翻译:

在车中忽然听到建昌的声音,今天回乡却满心忧虑。
身着紫衣的希望已经虚无,焚烧黄纸也无法慰藉我对故土的思念。
穷困和愁苦如风般袭来,感慨愤怒的诗句在月下吟唱。
曾经是儿时游玩的地方,如今在茫茫烟水中难以寻觅。

注释:

  • 舆中:车中,指行车的地方。
  • 建昌音:建昌是地名,音指语言或声音,此处指听到关于建昌的消息。
  • 衣紫:紫衣通常象征着高贵的身份或理想。
  • 焚黄:焚烧黄纸是祭祀时的习俗,象征对逝者的怀念。
  • 九原心:九原指坟墓或阴间,心即心情、情感。
  • 穷愁:穷困与愁苦。
  • 风前起:如风一样的愁苦。
  • 游吊处:游玩和吊唁的地方,指作者儿时游玩的故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凤纪,清代诗人,生活在清朝中期。他的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常以抒情见长,作品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将抵建郡 其一》写于作者回乡之际,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与对人生苦短的感慨。此时社会动荡,诗人内心充满了忧虑与愤懑,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思考与对旧日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首句“舆中忽听建昌音”,一声听闻勾起了诗人对故土的情感,似乎在车中引发了他对往昔的追忆与思考。接下来的“此日还乡百虑侵”,则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心理,既有回归的喜悦,又充满了对现实的忧虑。
在“衣紫已虚今世望”中,紫衣象征着高贵的理想,但这理想已经空虚,表现了诗人对当前世事的失望。而“焚黄莫慰九原心”则通过祭祀的意象表达了对故人的追思,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后面几句描绘了愁苦的状态,诗人感到“穷愁恨逐风前起”,这种无形的痛苦如风般袭来,感到无处可逃,最终选择在月下吟咏,以诗寄情。最后一句“曾是儿时游吊处”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儿时的游玩之地如今已是“茫茫烟水”,难以寻觅,表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怀念与现实的无情对比。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蕴含着诗人对人生、故乡、亲人的思考与感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舆中忽听建昌音:在车中突然听到建昌的声音,暗示对故乡的情感唤醒。
  2. 此日还乡百虑侵:回乡的日子却充满了忧虑,反映出复杂的心情。
  3. 衣紫已虚今世望:身披紫衣的理想已然虚无,表达出对理想破灭的失落感。
  4. 焚黄莫慰九原心:焚烧黄纸祭奠已逝的亲人,但心中的痛苦仍然无法得到慰藉。
  5. 穷愁恨逐风前起:穷困与愁苦如风般袭来,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挣扎。
  6. 感愤诗从月下吟:在月下吟唱诗篇,借此抒发情感。
  7. 曾是儿时游吊处:提及儿时游玩的地方,情感由此回到过去。
  8. 茫茫烟水渺难寻:如今的故乡已难以寻觅,体现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穷愁恨逐风前起”,将愁苦比作风,生动形象。
  • 对仗:如“衣紫已虚今世望,焚黄莫慰九原心”,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月下吟”、“烟水”等,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苍凉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思考,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无奈与追忆。

意象分析:

  • 舆中:象征着离别与旅途,寄托着对故土的思念。
  • 衣紫:象征理想与身份,暗示着诗人曾有的追求。
  • 焚黄:祭祀的习俗,表现对故人的追思。
  • 穷愁:象征着生活的困顿与情感的痛苦。
  • 月下:象征孤独与思考的空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建昌”是指什么? A. 地名
    B. 人名
    C. 事件

  2. “焚黄”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追思
    B. 欢乐
    C. 希望

  3. 诗人回乡时的心情是? A. 喜悦
    B. 忧虑
    C. 轻松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同样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二者都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故土的眷恋。但刘凤纪的作品更加突出对现实的忧虑,而王维则更加强调离别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与人生:古诗词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