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八夜宿莱州海庙夜分登亭望月观海呈伯温舍人》
时间: 2025-01-26 02:34: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月十八夜宿莱州海庙夜分登亭望月观海呈伯温舍人
作者: 韦骧 〔宋代〕
昼从旌旗过碧山,
夜陪巾履望漫漫。
蛟龙睡著风波静,
鸿雁影低星月寒。
不极清光分岛屿,
无边爽气接栏干。
此时此兴真夷旷,
莫作尘游一等看。
白话文翻译
白天,目送着旌旗飘扬过碧绿的山峦;
夜晚,身着轻便的鞋子,眺望着广袤的海面。
蛟龙在宁静的海面上安然入睡,
鸿雁的身影在寒冷的星月下低低飞过。
清亮的月光分开了岛屿的轮廓,
无边的清爽气息扑面而来,接上栏杆。
此刻的心情和景象,真是心旷神怡,
不要像世俗的人那样游玩,只需静静观赏。
注释
字词注释:
- 旌旗:军队的旗帜,象征着出征或游行。
- 蛟龙:传说中的龙,常用来形容海洋的波涛。
- 鸿雁:一种迁徙的鸟,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夷旷:形容心情的开阔和愉悦。
- 尘游:指世俗的游玩,带有轻蔑的意味。
典故解析:
- 蛟龙:在古代文献中多次提及,象征着海洋的力量与神秘。
- 鸿雁:在古诗词中常用来描绘秋天的景象及诗人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骧(约1040年-约1115年),字彦升,号孤山,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典雅,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他的诗作常带有哲理思考,富有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北宋时期,作者在莱州海庙宿夜,正值秋季月明之时,描绘了夜晚海景的宁静与开阔。此时,诗人面对自然的壮丽,抒发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韦骧的《九月十八夜宿莱州海庙夜分登亭望月观海呈伯温舍人》是一首描绘夜晚海景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中通过对海面、月光、星空以及飞鸟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悠远、清新、宁静的气氛。
从首句“昼从旌旗过碧山”开始,诗人以白天的景象引入,接着过渡到夜晚的描绘,形成鲜明的对比。夜晚的“蛟龙睡著风波静”将海洋的宁静与深邃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沉静的美感。此处的意象不仅表现了自然的和谐,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安宁。
诗的最后两句“此时此兴真夷旷,莫作尘游一等看”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游玩的反思与拒绝,倡导人们应当在自然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真实的自我。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上相辅相成,展现了韦骧作为诗人的深厚功力与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昼从旌旗过碧山:白天,军旗随风飘扬,越过了碧绿的山峦,暗示出征或游历的情景。
- 夜陪巾履望漫漫:夜幕降临,诗人穿着轻便的鞋子,远望无际的海面,表现出对海的渴望。
- 蛟龙睡著风波静:蛟龙在海中安静入睡,海面波涛平静,象征着自然的安宁。
- 鸿雁影低星月寒:鸿雁在寒冷的星月下掠过,增添了秋夜的孤寂感。
- 不极清光分岛屿:清澈的月光照耀,分开了海中岛屿的轮廓。
- 无边爽气接栏干:无尽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令人神清气爽。
- 此时此兴真夷旷:此时此景,心情愉悦开阔,十分舒畅。
- 莫作尘游一等看:不要像世俗人那样游玩,应该静心观赏自然美景。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昼从旌旗过碧山,夜陪巾履望漫漫”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蛟龙”拟人化,表现出海的宁静。
- 比喻:以“蛟龙”比喻海洋的力量和神秘。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提倡人们应当珍惜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远离尘世的纷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旌旗:象征着荣耀与出征。
- 蛟龙:象征着海洋的力量与神秘。
- 鸿雁:象征着秋天和思乡之情。
- 月光:象征着清澈与宁静,带来思考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韦骧
- C. 李白
- D. 白居易
-
诗中描绘的主要景象是什么?
- A. 山川风景
- B. 夜晚海景
- C. 春天花海
- D. 秋天树林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厌倦
- B. 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 C. 对游玩的渴望
- D. 对财富的追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韦骧的《九月十八夜宿莱州海庙夜分登亭望月观海》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但韦骧更侧重于海洋的壮阔,而王维则描绘了山林的幽静。两者在意象与情感上各有千秋,但共同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韦骧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