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别薇屋上钟况洲先生》
时间: 2025-01-22 01:18: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将别薇屋上钟况洲先生
薇屋凄凄急暮砧,
晚来谁惜伴孤吟。
莺声尚忆春三月,
雁影忽看秋满林。
倚槛有花空着眼,
飞觞无酒不开襟。
临流别意知多少,
夜雨绵绵江水深。
白话文翻译:
在萧瑟的薇屋中,夕阳下的砧声急促而凄凉,
晚来时分,谁会珍惜陪伴我的孤独吟唱?
黄莺的歌声仍然让我想起春天的三月,
而大雁的影子却突然让我看到了秋天满林的景象。
倚靠着栏杆,看着花朵却只能空荡荡地盯着,
举杯却没有酒,心情也无法舒展。
临近水边,离别的情意又有多少?
夜雨绵绵,江水也深不可测。
注释:
- 薇屋:指的是用薇草搭建的房屋,意指环境的清幽和孤寂。
- 急暮砧:砧声急促,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临别的紧迫。
- 孤吟:孤独地吟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 莺声:春天的鸟鸣,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 雁影:秋天飞来的大雁,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离别的哀伤。
- 倚槛:倚靠栏杆,表示一种无奈的期待。
- 飞觞无酒:举杯却无酒,表达了内心的失落。
- 临流别意:在水边感受离别的情感,暗示着离别的深重。
- 夜雨绵绵江水深:夜雨绵绵,江水深沉,象征着情感的厚重与绵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应寅是明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常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为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离别之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友情和离别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将别薇屋上钟况洲先生》是一首抒情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离别时的孤独与思绪。诗中以“薇屋”开篇,渲染了一种清冷的氛围,紧接着的“急暮砧”,则营造出一种紧迫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无奈。
诗人通过“莺声尚忆春三月,雁影忽看秋满林”的对比,传达了春夏与秋冬的季节更迭,象征着生命的流转和时光的无情。倚栏的静谧与花开的空寂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感。
“飞觞无酒不开襟”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酒是欢聚的象征,然而没有酒的举杯却显得无比失落,这种无酒的场景不仅反映了离别的情境,也寄托了对友人深刻的思念与惋惜。
最后两句“临流别意知多少,夜雨绵绵江水深”则将情感推向了极致,夜雨与江水的深沉象征着离别的沉重与绵长,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尽的惆怅和思念。整首诗在意象上层层递进,情感上深邃而细腻,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离别的深刻理解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薇屋凄凄急暮砧:描绘了一个孤寂的环境,暗示离别情境。
- 晚来谁惜伴孤吟:流露出内心的孤独,询问陪伴的珍贵。
- 莺声尚忆春三月:春天的鸟鸣让人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
- 雁影忽看秋满林:秋天的到来带来离别的悲伤。
- 倚槛有花空着眼:看花却只能徒然凝视,表达无奈。
- 飞觞无酒不开襟:举杯无酒,无法畅快,表露失落。
- 临流别意知多少:在水边感受离别,情感深重。
- 夜雨绵绵江水深:夜雨与江水的深沉,象征离别的沉重。
-
修辞手法:
- 对比:春与秋的对比,生机与凋零。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诗意。
- 象征:酒、花、夜雨等意象象征着情感的深沉与复杂。
-
主题思想: 诗歌围绕离别、孤独和时光流逝展开,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生活无常的感慨,体现了明代文人对情感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薇:象征清幽与孤寂。
- 莺:春天的象征,代表生机与希望。
- 雁:秋天的象征,代表离别与思念。
- 花:美好却无奈的存在,象征着内心的渴望。
- 酒:友情的象征,寄托着诗人的情感。
- 江水:深沉的情感,象征着离别的无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薇屋”指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房屋
C. 一种饮品 -
诗中提到的“飞觞”无酒,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失落
C. 愤怒 -
诗人通过“莺声尚忆春三月”传达了什么?
A. 对春天的怀念
B. 对秋天的期待
C. 对冬天的恐惧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徐应寅的这首诗更加细腻而内省,注重情感的流露与时光的感慨;而李白的诗则更为豪放,强调对人生的洒脱与把酒言欢的态度。两者在主题上虽同为离别,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徐应寅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诗词中的情感与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