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晦庵席上作)》
时间: 2025-01-22 20:52: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晦庵席上作)
作者:徐安国 〔宋代〕
争献交酬,消受取真山真水。
供不尽杯螺浮碧,髻鬟拥翠。
莫便等闲嗟去国,固因特地经仙里。
奉周旋惟有老先生,门堪倚。
追往驾,烟宵里。
终旧学,今无计。
叹白头犹记,壮年标致。
一乐堂深文益著,风雩亭在词难继。
问有谁熟识晦庵心,南轩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于往日交游、豪情的追忆与感慨。尽管饮酒作乐,却又无尽的思念与遗憾。诗中描绘了美丽的风景和社交场合,但也流露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作者通过对老朋友的追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壮年时光的怀念。
注释
- 争献交酬:争相献上酒杯,互相交酬。
- 真山真水:形容自然的美好。
- 杯螺:酒杯的形状,形容酒的美好。
- 髻鬟:女子的发髻,形容华丽的装扮。
- 莫便等闲嗟去国:不要轻易地叹息失去的国家。
- 奉周旋:指与人交往、周旋。
- 老先生:指年长的朋友或师长。
- 深文益著:在文学上有更深的造诣。
- 晦庵:指作者的笔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安国(生卒年不详),宋代词人,号晦庵。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风景和人际交往,风格细腻、情感真挚。徐安国在诗词中常体现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宴席之上,可能是在与友人聚会时,作者感受到美景与酒席的欢快,却又被内心的感慨所打动,故而写下此词。
诗歌鉴赏
《满江红(晦庵席上作)》通过欢快的饮酒场景,表面上是一幅热闹的社交图景,实际上却蕴含了深刻的思考与情感。词中开头几句描绘了欢快的聚会场景,作者用“争献交酬”描绘了友人间热闹的互动,这种生动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宴席。然而,随着词意的深入,作者却逐渐流露出对过往的惆怅与无奈,特别是在提到“莫便等闲嗟去国”时,既是对国家的感慨,也反映了个人命运的思考。通过“奉周旋惟有老先生”,作者引出对年长朋友的尊重与怀念,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身边的人。最后,作者以“问有谁熟识晦庵心,南轩意”收尾,表达了对志同道合者的渴望,显示出一种孤独感与对精神交流的向往。这首词通过欢快与哀伤的对比,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与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争献交酬:诗人描绘了热闹的聚会场景,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互相敬酒,体现了友谊的温暖。
- 消受取真山真水:借山水之美来形容酒的美好,实际上是在赞美自然和生活的真实。
- 供不尽杯螺浮碧:酒杯如同浮在碧水上,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饮酒的愉悦氛围。
- 髻鬟拥翠:描绘女子的华丽装扮,增强了场景的生动感。
- 莫便等闲嗟去国: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惋惜,暗示着对历史的思考。
- 奉周旋惟有老先生:对老朋友的敬重,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 门堪倚:暗示着对老朋友的依赖与信任。
- 追往驾,烟宵里:追忆往事,似乎在缅怀那段快乐的时光。
- 终旧学,今无计:感叹曾经的知识与能力,现今却无能为力,流露出失落感。
- 叹白头犹记,壮年标致:感慨自己年纪渐长,仍记得年轻时的风采。
- 一乐堂深文益著:描绘了文人交流的场所,显示出作者的文学追求。
- 风雩亭在词难继:表达了对词作创作的无奈,仿佛怀念往日的辉煌。
- 问有谁熟识晦庵心,南轩意:最后对志同道合者的渴望,呼唤灵魂的伴侣。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杯螺浮碧”比喻酒杯与美酒的关系,生动形象。
- 对仗:如“争献交酬”与“消受取真山真水”,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展示了聚会的热闹与欢乐。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写欢快的聚会场景与深沉的思考,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深刻领悟。
意象分析
- 山水:象征自然之美,代表着真实和纯粹的生活。
- 酒杯:象征友情与欢乐,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 鬟髻:象征美丽与青春,反映了对往昔的怀念。
- 老先生:象征智慧与经验,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传承与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真山真水”指的是什么? a) 人际关系
b) 自然的美好
c) 酒的味道
d) 年龄的增长 -
词中“奉周旋惟有老先生”的意思是什么? a) 只有年轻人才能交流
b) 只有老朋友值得珍惜
c) 只有酒才能解决问题
d) 只有自然才能给人安慰 -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 a) 对国家的热爱
b) 对友谊的珍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 对美酒的赞美
d) 对文学创作的追求
答案
- b) 自然的美好
- b) 只有老朋友值得珍惜
- b) 对友谊的珍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
诗词对比
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相比,徐安国的《满江红》更侧重于人际交往的感受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苏轼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两者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