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
时间: 2025-05-19 18:50: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石犹有理,山木犹有枝。
人生非木石,别久宁无思。
愁来步前庭,仰视行云驰。
行云随长风,飘飘去何之。
行云有时定,游子无还期。
高梁始归燕,鹈晙已先悲。
有生岂不苦,逝者长如斯。
已矣复何事,商山行采芝。
白话文翻译
山石仍然有它的道理,山木仍然有它的枝叶。
人生并非木石,分别久了难免会思念。
愁苦时我在庭前徘徊,仰望着飞驰的云彩。
行云随着长风,飘飘荡荡不知道要去哪里。
行云有时也会停留,游子却没有归期。
高梁已经开始归来的燕子,鹈鹕却已经先行哀伤。
人生在世难免苦楚,逝去的人就像这样无常。
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便去商山采芝。
注释
- 山石:指山中的石头,象征坚固和永恒。
- 山木:指山中的树木,象征生命和生长。
- 游子:远离家乡的人,通常指在外求学或工作的年轻人。
- 高梁:一种禾本科植物,常用来比喻燕子归来。
- 鹈晙:指一种水鸟,传达悲伤情绪。
- 商山:意指商山,古时著名的采芝地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守仁(1472-1529),字宗道,号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他是“心学”的创始人,强调心与理的关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王守仁晚年,正值人生的沉淀期,反映出他对人生、时间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他对生命的感悟愈加深刻,诗中充满了哲理与感慨。
诗歌鉴赏
《山石》展现了王守仁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诗的开头通过山石和山木的比喻,强调自然界的规律和生命的本质。山石有其理,山木有其枝,暗示着即使是自然界的事物也有其存在的意义和道理。接下来,诗人以“人生非木石”来引入人生的复杂与无常,表达了对亲情和友情的思念。
在描写愁苦时,诗人通过“步前庭,仰视行云驰”展现出一种孤独与无奈。行云随风而动,似乎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与不定,而游子无归期则更是加深了这种情感的沉重。接着,诗人用“高梁始归燕,鹈晙已先悲”来表现时间的流逝与生死轮回,燕子归来带来的是温暖与希望,而鹈鹕的悲伤则代表着对逝去的哀悼。
最后,诗人用“有生岂不苦,逝者长如斯”来总结人生的苦楚,反思生命的意义。结尾的“已矣复何事,商山行采芝”则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豁达与洒脱,尽管有苦有悲,依然选择去面对生活的琐事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石犹有理,山木犹有枝:山石和山木都有它们存在的理由,暗示自然的规律。
- 人生非木石,别久宁无思:人生不同于自然物体,久别后必然会思念。
- 愁来步前庭,仰视行云驰:在愁苦中徘徊于庭前,仰望飞云,内心的无奈与孤独。
- 行云随长风,飘飘去何之:行云随风飘荡,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漂泊。
- 行云有时定,游子无还期:行云有时会停留,而游子却没有归来的时间。
- 高梁始归燕,鹈晙已先悲:燕子归来象征希望,鹈鹕的悲伤则暗示失去。
- 有生岂不苦,逝者长如斯:生命的苦难是常态,逝去的人生则如同流逝的时间。
- 已矣复何事,商山行采芝:对生活的无奈与无所事事,选择去商山采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石、山木比喻为自然的理和生命的枝叶,增添哲理性。
- 拟人:行云像人一样随风飘荡,传达出生命的漂泊感。
- 对仗:如“高梁始归燕,鹈晙已先悲”,展现出对比与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人生的苦楚与思念,反映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豁达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亲情、友情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石:象征稳重和理智,代表自然的永恒。
- 行云:象征人生的无常与漂泊,带有一种自由与孤独的意味。
- 游子:代表远行者,传达对家的思念。
- 燕子与鹈鹕:燕子象征着希望与归属,而鹈鹕则象征着失落与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山石和山木分别象征什么?
- A. 永恒与生命
- B. 忧伤与快乐
- C. 知识与无知
-
“愁来步前庭”中“愁”字的意思是?
- A. 快乐
- B. 忧愁
- C. 疲惫
-
诗人用“商山行采芝”来表达什么心情?
- A. 忧伤
- B. 期待
- C. 逍遥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王守仁的《山石》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王守仁更注重哲理与情感的结合,而李白则更偏向于抒发个人的情怀与壮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阳明全集》
- 《明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