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归呈同官 其二》

时间: 2024-09-19 22:13:41

岭水常时急,蛮山是处高。

户输无翠羽,溪瘴有黄茅。

游子归乡国,斯人滞冗曹。

临分那忍别,风里鬓萧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罢归呈同官 其二
岭水常时急,蛮山是处高。
户输无翠羽,溪瘴有黄茅。
游子归乡国,斯人滞冗曹。
临分那忍别,风里鬓萧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归乡的急切心情。山间的溪水常常奔流得很急,而蛮山则高耸入云。家中没有鸟儿的翠羽,溪边却长满了黄茅草。游子想要回到故乡,可是有些人却滞留在繁忙的官场上。临别之际,怎能忍心分离呢?风中,鬓发飘荡,感到无比的惆怅。

注释

  • 岭水:指山间的溪水。
  • 蛮山:指偏远的高山,可能带有一些蛮荒的意味。
  • 翠羽:指鸟类的羽毛,这里表示美好的象征。
  • 溪瘴:溪边的瘴气,古代指一种湿气重、对身体有害的环境。
  • 游子:离乡的游子,指诗人或代表的形象。
  • 冗曹:指繁忙的官场,冗指繁多,曹为官职。
  • 萧骚:形容头发凌乱的样子,带有忧伤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字惟恭,号云溪,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著称,常常表现出对故土的深切怀念和对仕途无奈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作者告别同僚、准备回乡时创作的,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无奈。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显得格外动人。

诗歌鉴赏

《罢归呈同官 其二》是张孝祥在离开官场、准备归乡时写下的一首诗。诗中通过描绘山水的急流与高耸,展现作者心中急切的归乡愿望。开头两句“岭水常时急,蛮山是处高”,既描写了自然景象,也隐含了游子在外的艰辛与无奈。接下来的“户输无翠羽,溪瘴有黄茅”,则将游子的心境与家园的荒凉相对比,传达出一种无奈与失落。

后四句更是深刻地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离别的不舍。“游子归乡国,斯人滞冗曹”,这一句道出游子虽有归乡之意,但因繁重的官场事务而不得不滞留,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抗拒与厌倦。最后两句“临分那忍别,风里鬓萧骚”,通过对风中鬓发的描写,形象地传达出游子在临别时的心痛与无奈,情感非常细腻而深刻。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展示了游子在离别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归乡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情感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岭水常时急:山间溪水流急,暗示自然环境的急迫,象征游子心中的急切。
  2. 蛮山是处高:高耸的蛮山,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反衬游子的孤独感。
  3. 户输无翠羽:家中没有鸟儿的翠羽,表现出家庭的单调与荒凉。
  4. 溪瘴有黄茅:溪边满是黄茅草,暗示环境的恶劣与不适,增添了游子的愁苦。
  5. 游子归乡国:明确了诗人归乡的意图与愿望。
  6. 斯人滞冗曹:指代那些留在官场的人,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无奈。
  7. 临分那忍别:在离别的时候,游子难以忍受分离的痛苦。
  8. 风里鬓萧骚:风中发丝飘动,形成一种忧伤的意象,体现了游子的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游子的心情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通过“风里鬓萧骚”将风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的结构相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是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对官场生活的无奈,表达了对归乡的渴望与离别的愁苦。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对现实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岭水:象征游子心中奔流不息的思念。
  2. 蛮山:代表着游子的孤独与无奈。
  3. 翠羽:象征着美好与自由,反衬出游子的失落。
  4. 黄茅:暗示着环境的艰苦与生活的困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岭水”指的是: A. 山间的湖泊
    B. 山间的溪水
    C. 河流
    D. 云雾

  2. “游子归乡国”中的“游子”指的是: A. 在乡村的人
    B. 离乡的人
    C. 旅行的人
    D. 官员

  3. 诗中表现的主要情感是: A. 喜悦
    B. 失落与思念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静夜思》 - 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 《送别》 - 王之涣:描绘离别时的情感。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罢归呈同官 其二》

  • 相同点:两首诗均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 不同点:李白的诗更直接地表达思乡之情,而张孝祥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游子的复杂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张孝祥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