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寿姚芷陔通守母夫人八十》
时间: 2025-04-29 03:18:06意思解释
满庭芳 寿姚芷陔通守母夫人八十
原文展示:
爵献垣平,枕扶仙岱,娇春不锁蓬莱。
天吴驱海,倾作寿筵杯。
镌遍翠妫苕玉,江皋佩彩眩珠胎。
翠衣斓,湘天画轼,谐凤下琴台。
曼寿兰亭初禊,人思滂母,史颂斑才。
轶古稀灵算,九九图开。
玉笛落梅声碎,雏鸾舞齐向瑶阶。
欣重荷,万年恩湛,鸯诰圣人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对姚芷陔通守母夫人八十岁寿辰的祝贺。诗中描绘了宴会的场景,春天的美好与蓬莱仙境的相辉映,天上的神仙驱动海洋,专为这寿筵而倾杯。诗人用翠玉镌刻的美好祝福,江边佩戴的彩饰在阳光下闪耀,身着华丽衣裳的人们,在湘水的天空下,像谐和的凤鸟一样在琴台上嬉戏。初次在兰亭举行的寿宴,人们怀念着滂母的仁德,赞颂着她的才华。古代的灵算与九九图,象征着岁月的轮回与祝福。悠扬的玉笛声如梅花般细碎,雏鸾舞动,齐向瑶阶而去。诗人感慨万千,愿母亲的恩泽如同重荷,愿她的寿命长久,愿圣人的裁决能带来平安与幸福。
注释:
- 爵献:指酒杯的献上,表示祝酒之意。
- 仙岱:仙人的山岱,指代美好的地方。
- 娇春:美丽的春天。
- 天吴:传说中的神仙,指代天上的神灵。
- 寿筵:庆祝寿辰的宴席。
- 翠妫苕玉:用翠色的玉石镌刻的美好。
- 江皋:江边,泛指水边。
- 翠衣斓:指华丽的衣裳。
- 曼寿兰亭:在兰亭举行的寿宴。
- 滂母:滂母是古代一位贤良淑德的女性。
- 九九图:象征着长寿和圆满。
- 玉笛落梅声碎:形容乐器声清脆动听如落梅。
- 鸯诰:鸳鸯的诏书,象征着美好的祝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颂万,清代诗人,作为文人,他的作品多以抒情和祝贺为主,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亲情的赞美。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生活的感悟,程颂万的诗歌往往充满了浓厚的人文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姚芷陔母亲八十岁寿辰之际创作的,表现了对长辈的敬重与祝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老人的尊重与祝福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满庭芳》用优美的意境与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一个充满祝福的寿宴场景。开头以“爵献垣平,枕扶仙岱”便将读者引入一个庄重而又美丽的氛围,酒杯的献上象征着对寿者的敬意。而“娇春不锁蓬莱”则用春天的美丽来映衬寿辰的喜庆。诗中“天吴驱海,倾作寿筵杯”的描写,赋予了宴席一种神话般的色彩,仿佛天上的神仙也为寿辰而欢庆。
接下来的诗句描绘了宴会上的种种景象,翠玉和珠胎的装饰,华丽的服饰,和谐的音乐,无不透露着对生命的赞美与对长辈的敬意。尤其是“曼寿兰亭初禊”,表达了在兰亭聚会的喜悦与对滂母的思念,提升了诗的情感深度。最后两句则是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与对亲情的深厚情感。
整首词结构严谨,意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人情的深刻思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爵献垣平:酒杯平稳地献上,表示祝酒的诚意。
- 枕扶仙岱:描绘醉人美景,仿佛神仙也在此休憩。
- 娇春不锁蓬莱:春天的美丽无可阻挡,象征着长寿的美好。
- 天吴驱海:神灵驱动海洋,象征着祝福的力量。
- 倾作寿筵杯:将祝福倾注在寿宴的酒杯中。
- 镌遍翠妫苕玉:用美玉镌刻祝福,象征着美好的愿望。
- 江皋佩彩眩珠胎:在江边的彩饰闪烁,增添了寿宴的华丽。
- 翠衣斓,湘天画轼:华丽的服装与如画的美景。
- 谐凤下琴台:象征着和谐与快乐的音乐。
- 曼寿兰亭初禊:在兰亭的寿宴,初次庆贺。
- 人思滂母,史颂斑才:表达了对滂母的思念与赞美。
- 轶古稀灵算,九九图开:象征着长寿与智慧。
- 玉笛落梅声碎:乐器声清脆,令人陶醉。
- 雏鸾舞齐向瑶阶:小鸟在仙境中欢舞,象征着美好的祝愿。
- 欣重荷,万年恩湛:感慨长辈的恩泽如重荷,愿其长寿。
- 鸯诰圣人裁:愿圣人的裁决带来平安与幸福。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天吴驱海”等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事结合,增添诗的神秘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拟人化,使其更具情感。
- 对仗:整首词使用了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长辈的敬重与祝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亲情的珍视,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爵:象征祝酒的尊重与庆祝。
- 仙岱:象征着美好与理想的境界。
- 翠妫苕玉:象征着珍贵的祝福。
- 湘天:象征自然的美。
- 兰亭:象征文化与文人的聚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长辈的敬重
B. 对自然的观察
C. 对爱情的追求
答案: A -
“天吴驱海”中的“天吴”指代什么? A. 一种动物
B. 神仙
C. 一种植物
答案: B -
“曼寿兰亭初禊”中的“兰亭”是指? A. 一种花
B. 古代文人聚会的地方
C. 一个神话故事
答案: B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传统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