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路提刑亡伯郎中挽词二首》
时间: 2025-04-27 19:21: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利路提刑亡伯郎中挽词二首》
好学先乡党,登科复妙年。
谁为耆旧传,最处缙绅先。
沦谢今亡矣,风流孰继焉。
魂归食里社,世世仰仁贤。
晚岁官仍困,终身耻自言。
廉明汉循吏,仁爱郑公孙。
赤县朝称埋,衡山德共尊。
远人应罢市,处处有遗恩。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已故伯郎中的悼念与追思。作者回忆伯郎中在乡里的求学与进士之路,感慨无人传承他的风范。如今他已去世,谁能继续他的风雅与德行呢?希望他的灵魂能够回归故里,世世代代受到尊敬。晚年时,他虽身居官位却仍感困扰,自感难以自夸。诗中提到汉朝的清明官吏与郑公孙的仁爱,说明了对理想官员的向往与追求。最后,远方的人们也应当停下交易,铭记他的遗德。
注释:
- 耆旧:年长的前辈或老者。
- 缙绅:指地位较高的士人或官员。
- 沦谢:指沦落与凋谢,常用于比喻人物的去世。
- 仁贤:仁德与贤良,指品德高尚的人。
- 廉明:清白明亮,指为人正直。
- 衡山:指衡山,象征德行与名声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颍滨,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是苏轼的弟弟,因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政治的思考而闻名。苏辙的诗风较为沉稳,内容多以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的思考为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悼念一位名为伯郎中的朋友或同僚所作,表达了对其学识与品德的赞美,以及对其去世后无人继承其风范的惋惜。诗中反映了作者对理想官员的追求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诗歌鉴赏:
苏辙的这首挽词展现了他对已故伯郎中的深切怀念和对人品的崇敬。诗的开头提到伯郎中在乡里的学习和进士之路,显示出他在年轻时的才华和努力。接着,诗人感慨如今伯郎中已去,令他人难以继承其风范,这种情感在古代诗词中常见,强调了人逝后德行的延续。
诗中提到“魂归食里社”,不仅是对故乡的怀念,也象征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表明对先贤的尊重。这种对先贤的追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强调了家国情怀与道德传承。
最后,诗中对“廉明汉循吏,仁爱郑公孙”的引用,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是对理想政治的呼唤,表现了诗人对清明政治的渴望与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的悼念,也是对社会风气的思考,体现了苏辙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好学先乡党,登科复妙年:描绘了伯郎中在乡里的学习精神和他年轻时考取功名的成就。
- 谁为耆旧传,最处缙绅先:感叹如今已故,谁来传承他的风范?这里强调了社会地位与人品的结合。
- 沦谢今亡矣,风流孰继焉:表达对伯郎中去世的惋惜与风流人物的缺失。
- 魂归食里社,世世仰仁贤:希望伯郎中的灵魂能回归故里,后世都能仰慕他的品德。
- 晚岁官仍困,终身耻自言:晚年虽官位显赫,但心中仍感到困扰,自感难以自夸。
- 廉明汉循吏,仁爱郑公孙:赞美汉代的清白官吏和郑公孙的仁爱,表明理想的官员形象。
- 赤县朝称埋,衡山德共尊:指代中国大地的美德与名声,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 远人应罢市,处处有遗恩:希望人们能停下交易,铭记伯郎中的遗德。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好学先乡党,登科复妙年”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借代:用“魂归食里社”象征思念与对故乡的归属感。
- 象征:如“衡山”代表德行的高尚,提升了诗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已故伯郎中的追思,表达了对理想官员的向往与对社会风气的反思。通过对个人品德的缅怀,传达了对传统文化与道德价值的重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乡党:象征着家乡与传统文化。
- 风流:代表着才华横溢与高尚品德的人。
- 仁贤:象征理想的德行与品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伯郎中有何成就?
- A. 学识渊博
- B. 官位显赫
- C. 才华横溢
- D. 以上皆是
-
“魂归食里社”中的“食里社”象征什么?
- A. 乡土情怀
- B. 官位
- C. 学问
- D. 财富
-
苏辙在诗中对此人有何期待?
- A. 继续升迁
- B. 被后人铭记
- C. 赚取更多财富
- D. 享受荣华富贵
答案:
- D. 以上皆是
- A. 乡土情怀
- B. 被后人铭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苏辙的诗更加关注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而陶渊明则强调自然与归隐的生活。两者都反映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苏辙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