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州僧本莹净照堂》

时间: 2025-01-22 18:36:52

有僧访我携诗卷,自说初成净照堂。

求得篇章书壁素,不论尘土渍衣黄。

故山别后成新岁,归梦春来绕旧房。

看取盈编定何益,客来无语但循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有僧访我携诗卷,自说初成净照堂。
求得篇章书壁素,不论尘土渍衣黄。
故山别后成新岁,归梦春来绕旧房。
看取盈编定何益,客来无语但循墙。

白话文翻译

有位和尚来访我,带着他刚写好的诗歌,自称是关于“净照堂”的。
他希望能把这些诗篇写在素净的墙壁上,无论墙上是否沾染了尘土和衣物的污垢。
自从分别故乡后,已经过了一年,新的一年又来了,春天的梦境似乎总是围绕着我旧居的房子。
看看这些诗集有什么用处,来客无言,只在墙边徘徊。

注释

字词注释

  • 僧:和尚,佛教徒。
  • 访:拜访。
  • 诗卷:诗歌的卷轴或书册。
  • 初成:刚刚完成。
  • 净照堂:佛教寺庙中的一种净化之地,象征洁净和宁静。
  • 书壁素:在墙壁上用笔书写,墙壁是光滑洁白的。
  • 尘土:泥土、尘埃。
  • 渍:沾污、污染。
  • 故山:故乡,生长的地方。
  • 归梦:回到故乡的梦。
  • 循墙:沿着墙走,形容无言的沉默。

典故解析
“净照堂”可能隐喻佛教的清净和明亮,表示一种宁静的生活境界。诗中提到的“故山”则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的诗人、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他与兄长共同倡导文人诗风,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苏辙的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晚年,表现了他对生活和故乡的思念。作为一位经历了许多风雨的文人,苏辙在这首诗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当下静谧生活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和尚的到访,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淡然态度,以及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开篇的“有僧访我携诗卷”,勾画出一种宁静的生活场景,和尚带着自己的创作,象征着一种对佛教理想的追求。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诗人对创作的看法,尽管对墙壁的渍染表示不在意,反而显示出他对诗歌的珍视。故乡的思念通过“故山别后成新岁”的表达,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思绪的缠绕。同时,最后两句则强调了那种人来人往却又无言的情境,体现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内心的孤寂。整首诗在清淡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又有对现实的反思,充分展现了苏辙作为文人的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有僧访我携诗卷”:和尚来访,带着诗卷,营造出一种文人雅士的氛围。
  2. “自说初成净照堂”:和尚炫耀自己的创作,表现出对自己作品的自信。
  3. “求得篇章书壁素”:希望将作品书写在光滑的墙面上,象征着希望被认可。
  4. “不论尘土渍衣黄”:对墙壁的污垢毫不在意,表现出对物质的超脱。
  5. “故山别后成新岁”:时间流逝,诗人对故乡的怀念愈加深刻。
  6. “归梦春来绕旧房”:梦境中回到故乡的情景,展现出对过去的眷恋。
  7. “看取盈编定何益”:对诗集的价值产生疑惑,展现出对创作的思考。
  8. “客来无语但循墙”:来访者沉默,诗人在墙边徘徊,表现出一种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歌创作比作“书壁”,象征着文化的传承。
  • 对仗:诗中有对称的句式,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 借代:用“客”来代指诗人的访客,增强了情境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对诗歌创作的反思,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往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僧:象征着佛教文化与宁静。
  • 诗卷:代表着创作与文化传承。
  • 故乡: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与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净照堂”代表什么?
    A. 一个地方
    B. 一个诗集
    C. 一种理想
    答案: C

  2. 诗人对墙壁的污垢有什么态度?
    A. 非常在意
    B. 毫不在意
    C. 有些担心
    答案: B

  3. 诗中“归梦春来绕旧房”的意思是什么?
    A. 春天到来
    B. 梦回故乡
    C. 旧房已经不存在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达对自然和故乡的思念。
  • 李白《静夜思》:展现对故乡的浓厚情感。

诗词对比

  • 苏轼《水调歌头》与苏辙的作品,都表现出对时间流逝与人生感悟的思考,但苏轼的作品更加豪放,而苏辙则显得更为内敛和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辙集》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