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牡丹》 作者: 张弼 〔明代〕
同游南浦及芳时,漫赏名花朵朵奇。
西子睡馀成巧笑,太真浴罢晕娇姿。
檀心香拂绯罗袂,金缕光涵白玉卮。
闻道洛中千万树,几家能得谪仙诗。
白话文翻译
在南浦游玩时正值花香四溢,我漫游欣赏那盛开的名花,真是美丽无比。
西施刚睡醒,微微一笑显得格外妩媚;王嫱洗澡完毕,娇媚的姿态更添几分风情。
檀香轻轻拂动着绯红的罗衣,金光映照着白玉的酒杯。
听说洛阳有成千上万的牡丹,有几家人才能够得到这样的谪仙诗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南浦:指长江南岸的水边,常用于描写游玩之地。
- 西子:指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象征美丽。
- 太真:指王嫱,又称王异,也是古代美女之一。
- 薰:香气,檀心指檀木所散发的香气。
- 绯罗袂:绯色的罗衣,袂为衣袖,形容女子的衣着美丽。
- 玉卮:玉制的酒杯。
- 洛中:指洛阳,古代名城,以牡丹闻名。
- 谪仙:指被流放的仙人,这里形容诗的意境高远。
典故解析
- 西施与王嫱都是古代中国的美女,诗中借用她们的形象来表现牡丹的美丽。
- 洛阳以牡丹著称,诗中提到的“谪仙诗”意指优美的诗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弼,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诗歌见长,风格清丽、细腻。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与人情之美。
创作背景
《题牡丹》写于盛春之际,诗人游玩于南浦,目睹牡丹盛开,深受感动,借以抒发对美的赞叹和对诗歌艺术的追求。
诗歌鉴赏
《题牡丹》是一首对牡丹花的赞美之作,诗中不仅描绘了花的美丽,更融入了对美人西施和王嫱的联想,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与映衬。开篇“同游南浦及芳时”,便营造出一幅春游的美好画面,诗人漫步于花海之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韵味。
接下来的“西子睡馀成巧笑,太真浴罢晕娇姿”更是将美与美的结合,通过西施和王嫱的形象,将牡丹的娇艳与女性的美丽相融合,显示出一种和谐美。诗中的“檀心香拂绯罗袂,金缕光涵白玉卮”,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牡丹的芬芳与高贵,传递出一种优雅的气质。
最后一句“闻道洛中千万树,几家能得谪仙诗”引发读者的思考,洛阳牡丹盛名在外,但能写出动人诗篇的人却不多,这不仅是对牡丹的赞美,也是对诗歌创作的自省。整首诗清新脱俗,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同游南浦及芳时:描绘春日游玩的场景,南浦是风景优美的地方,芳时指花开的季节。
- 漫赏名花朵朵奇:随意欣赏那些奇特的名花,表达对花的喜爱。
- 西子睡馀成巧笑:西施刚睡醒,带着娇媚的微笑,形象生动。
- 太真浴罢晕娇姿:王嫱洗完澡后的娇美姿态,进一步增添了女性之美的描写。
- 檀心香拂绯罗袂:檀香轻拂着红色的衣袖,展现出优雅的气质。
- 金缕光涵白玉卮:金光照映在白玉酒杯上,意象华贵而典雅。
- 闻道洛中千万树:提到洛阳的牡丹树木众多,显示其盛名。
- 几家能得谪仙诗:反问能写出诗篇的人少之又少,突显诗人对艺术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牡丹与西施、王嫱相提并论,增强了牡丹的美感。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巧笑”“娇姿”等形象化的描写,赋予花以人的情感与气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牡丹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美的欣赏与追求,以及对诗歌创作的思考,表现出一种超然脱俗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牡丹:象征富贵、繁华,是大自然的美丽体现。
- 西子、太真:象征古代女性的美丽与典雅。
- 檀心、金缕:代表奢华与高贵,传递出一种优雅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子”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王嫱
B. 西施
C. 貂蝉
D. 甄氏 -
诗人在哪个地方游玩?
A. 东海
B. 南浦
C. 北国
D. 西山 -
诗中提到的“谪仙诗”是指什么?
A. 描写自然
B. 描写爱情
C. 描写牡丹的诗
D. 描写社会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美,但更侧重于孤寂与宁静的心境。
- 杜甫《春望》:描绘春天的美景,但背景是动荡的社会,情感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