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其三 秋思》

时间: 2024-09-19 20:47:37

别后心情知否。

浓睡非关中酒。

风骨太珊珊,憔悴不殊秋柳。

消瘦。

消瘦。

长是翠眉低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其三 秋思
别后心情知否。浓睡非关中酒。风骨太珊珊,憔悴不殊秋柳。消瘦。消瘦。长是翠眉低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离别后的思念与愁苦,问对方在分别后是否知道自己的心情。即使是沉沉入睡,也不是因为饮酒的缘故,而是因心中满是思念。秋风萧瑟,形体憔悴,仿佛与秋天的柳树没有什么不同。愈发消瘦,愈发消瘦,眉头总是低垂,愁苦满怀。

注释:

  • 知否:知道吗。
  • 浓睡:深沉的睡眠。
  • 非关:不关乎,不是因为。
  • 风骨:形容人的气质和风采。
  • 珊珊:形容轻盈而缓慢的样子。
  • 憔悴:形容人因忧愁、疾病等而显得消瘦、虚弱。
  • 秋柳:秋天的柳树,象征凋零与愁苦。
  • 翠眉:指眉毛的颜色,通常形容美丽,但这里的“低皱”表达了愁苦的情绪。

典故解析:

本词虽未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其情感与许多古诗词中的离愁别绪相通。在古代诗词中,秋天常常与离别、思念相联系,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也有类似的情感表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左锡嘉,清代诗人,生于晚清,致力于诗词创作,作品多描绘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致,风格清新秀丽。

创作背景:

本词写于离别之际,表现了对故人的思念和愁苦。正值秋天,季节的变化加剧了内心的孤寂与思念,使得诗人的情感愈发深邃。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开头以“别后心情知否”引入,既是对对方的询问,又是对自己心情的反思,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期盼。接着“浓睡非关中酒”,将沉睡与思念对比,暗示即使在梦中也难以忘却对方,显示了思念的沉重。随后“风骨太珊珊,憔悴不殊秋柳”,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心境的变化,秋风中的柳树仿佛映照着自己的消瘦与愁苦,增强了情感的共鸣。最后的“消瘦。消瘦。”重复句式,强调了内心的忧伤与无奈,结尾的“长是翠眉低皱”则以细腻的形象描绘收尾,留下了无限的惆怅与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别后心情知否:离别后,你是否知道我心中的感受?
  2. 浓睡非关中酒:我深沉入睡并不是因为饮酒,而是因为思念。
  3. 风骨太珊珊:我的气质和形态如秋风般轻盈,却又显得憔悴。
  4. 憔悴不殊秋柳:自己的消瘦与秋天的柳树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无奈的凋零。
  5. 消瘦。消瘦。:反复强调自己的消瘦与痛苦。
  6. 长是翠眉低皱:眉头常因愁苦而低垂,显示出内心的忧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与秋柳的凋零相提并论,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排比:用“消瘦。消瘦。”的重复,强调悲伤的情绪。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和意象上都体现出对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主题围绕离别后的思念与内心的孤寂,通过自然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深刻表现出对故人的思念和自己内心的苦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离别、凋零与凄凉的季节。
  • :常用于表现柔弱与思念,秋柳更显悲凉。
  • 翠眉:美丽的象征,反衬着内心的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别后心情知否”中的“知否”是什么意思? A. 知道吗
    B. 不知道
    C. 关心

  2. “浓睡非关中酒”中,诗人想表达什么? A. 他喝了酒
    B. 他在思念
    C. 他在生病

  3. 诗中的“消瘦”重复出现,主要是为了强调什么? A. 诗人的快乐
    B. 诗人的忧伤
    C. 诗人的美丽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系列,描写离愁别绪。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思念之情。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是表达离别与思念,但风格更为柔婉细腻。
  • 杜甫《月夜忆舍弟》:情感更加沉重,更多地表现对亲人的忧虑与挂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