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春闺》

时间: 2025-01-11 16:01:15

燕语呢喃春昼。

花事阑珊时候。

斜倚画屏前,半亸低垂红袖。

消瘦。

消瘦。

镜里双蛾长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燕语呢喃春昼。花事阑珊时候。斜倚画屏前,半亸低垂红袖。消瘦。消瘦。镜里双蛾长皱。

白话文翻译:

春日的白昼,燕子在呢喃,正是花事稀疏的时节。我斜倚在画屏前,半掩着低垂的红袖,显得消瘦而憔悴。镜子里,眉头微皱的双眼,似乎更加忧愁。

注释:

  • 燕语呢喃:燕子的叫声轻柔细腻,形容春天的气息。
  • 花事阑珊:花的盛开已经过去,花瓣零落,形容花的时节已接近尾声。
  • 斜倚画屏前:斜倚在画屏前,显示出一种慵懒的姿态。
  • 半亸低垂红袖:半掩的红色衣袖,传达出一种娇羞之感。
  • 消瘦:形容身形消瘦,暗示内心的忧愁。
  • 镜里双蛾长皱:镜子中映出双眉微皱,表达心事重重。

典故解析:

“燕语”常用来形容春天的气息,燕子是春天的使者,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花事阑珊”则是对花期的感叹,表明花开花落的无常,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秀英,清代女诗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她的诗作多以细腻的情感和生活琐事为主题,展现了女性的柔情与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正值花开的季节。诗人通过细致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感受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如梦令·春闺》是一首描写春日情景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伤。词中的“燕语呢喃春昼”引入了春天的氛围,营造出一种轻快而又温柔的情景。随着“花事阑珊时候”一句的出现,春天的美好逐渐被时光的流逝所掩盖,感伤的情绪也慢慢浮现。诗人斜倚于画屏前,映射出一种无奈的慵懒,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内心的忧伤。

“消瘦”二字,简单却充满力量,直指诗人的心境,表明她因情感的困扰而消瘦,似乎在暗示着一种失落与无奈。在镜中看到的“眉头长皱”,更是将这种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双蛾的皱眉不仅是对外界环境的回应,也是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清代女性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春天的复杂感受,抒发了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与无奈,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燕语呢喃春昼”:燕子在春日里轻声啁啾,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温暖。
    • “花事阑珊时候”:花期已过,花瓣凋零,暗示美好的事物终会逝去。
    • “斜倚画屏前,半亸低垂红袖”:画屏的意象增添了诗人的优雅与孤独,红袖的低垂象征着羞怯与思念。
    • “消瘦。消瘦。”:强调诗人因思念或忧愁而心情消沉,身心俱疲。
    • “镜里双蛾长皱”:镜子中的形象反映出诗人的内心,双眉微皱则显示出她的心事重重。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燕子的叫声比作呢喃,赋予了生命的温柔感。
    • 拟人:花事被赋予生命,表达了对花期的感慨。
    • 对仗:如“消瘦”两个字的重复,增强了诗句的情感力度,突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春天的景色与内心的感慨交织,展示了清代女性在社会与情感中的无奈与感伤,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

意象分析:

  • 燕子:象征春天与生机,带来希望。
  • :象征美好与短暂,反映出世事无常。
  • 画屏:象征女性的内心世界,隐喻她的孤独与思念。
  • 镜子:象征自我反思,揭示内心的忧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燕语呢喃”描述了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夏天
    • B. 秋天
    • C. 春天
    • D. 冬天
  2. “消瘦”一词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忧愁
    • C. 愤怒
    • D. 疲倦
  3. 诗中提到的“镜里双蛾长皱”主要表现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 A. 快乐
    • B. 迷茫
    • C. 愁苦
    • D. 安宁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更漏子》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了女性内心的情感,体现出对爱情与时光的感慨,风格上与葛秀英的作品相似,都是细腻而富有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女性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与实践》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