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张灯后苑以麦灯居中吾州所产也》

时间: 2025-01-23 08:28:13

江南五月麦初黄,野老殷勤进上方。

织就丝丝冰比洁,镂成叶叶玉分光。

谁高市上千金价,不比宫中七宝装。

闻道圣人昭俭德,莹然一盏照中央。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上张灯后苑以麦灯居中吾州所产也
作者: 王士骐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江南五月麦初黄,野老殷勤进上方。
织就丝丝冰比洁,镂成叶叶玉分光。
谁高市上千金价,不比宫中七宝装。
闻道圣人昭俭德,莹然一盏照中央。


白话文翻译:
江南五月时节,麦子刚开始成熟,乡村的老农热情地把麦子送上来。
用细丝编织的麦灯,洁白如冰;镂刻的叶子,闪烁着如玉般的光芒。
市面上谁会开出千金的高价,这些麦灯比起宫中的七宝装饰,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
我听说圣人提倡节俭的品德,明亮的麦灯在中央照亮着一切。


注释:

  • 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业生产。
  • 五月:农历五月,正是小麦的成熟季节。
  • 野老:指乡村的老农民。
  • 上方:这里指献上来的麦子。
  • 丝丝:形容细小的丝状物。
  • 冰比洁:形容洁白如冰一样。
  • 镂成:用刀刻出形状。
  • 玉分光:形容闪烁的光芒,像玉一样。
  • 千金价:比喻价格极高。
  • 七宝装:形容宫中奢华的装饰品。
  • 圣人:指儒家思想中的圣人,提倡节俭。
  • 莹然:清亮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士骐,明代诗人,生活于明中期,作品多反映农村生活和自然景观。他的诗作常融合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质朴而深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江南麦收季节,表现了乡村的祥和与丰收的喜悦,同时借助麦灯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节俭美德的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奢华与节俭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麦子成熟的季节入手,描绘了江南的自然景象与乡村的生活画面。诗人通过对麦灯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勤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的“丝丝冰比洁,镂成叶叶玉分光”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麦灯的洁白和光泽,象征着纯粹和简单的美。后两句则通过对比,指出市面上奢华的七宝装饰与乡村的麦灯之间的差异,体现出诗人对节俭美德的推崇。此外,诗中提到的“圣人昭俭德”则是对儒家思想的传达,强调了节俭的重要性。整首诗在美的描绘中融入了深刻的哲理,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江南五月麦初黄:描绘了江南的麦田,正值麦子成熟的时节,带来丰收的喜悦。
    2. 野老殷勤进上方:乡村的老人热情地将麦子献上,表现了农民的勤劳与热情。
    3. 织就丝丝冰比洁:细致地描写麦灯的光洁,象征着纯洁和美好。
    4. 镂成叶叶玉分光:通过“玉”的比喻,强调了麦灯的精美与光辉。
    5. 谁高市上千金价:引入对比,质疑市面上奢华物品的高价。
    6. 不比宫中七宝装:强调乡村的麦灯虽简单,却不输宫中奢华的装饰。
    7. 闻道圣人昭俭德:引用圣人提倡节俭的思想,暗示社会应推崇这一美德。
    8. 莹然一盏照中央:描绘麦灯的光芒,象征着简朴与节俭的美好。
  • 修辞手法:

    1. 比喻:如“丝丝冰比洁”比喻麦灯的洁白。
    2. 对比:通过“千金价”与“七宝装”的对比,突显节俭之美。
    3. 意象:麦灯象征着纯洁与节俭,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
  •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乡村麦收季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节俭美德的推崇,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简朴与美的深刻内涵。


意象分析:

  • 麦子/麦灯:象征着丰收、勤劳与纯净。
  • 冰/玉:象征着洁白与美好,体现了对优雅生活的向往。
  • 光亮:象征着希望与德行,强调了节俭的光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江南五月”指的是哪个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 诗中“千金价”是用来形容什么?
    A. 麦子的价格
    B. 市面上奢华物品的价格
    C. 诗人的收入
    D. 农民的收入

  3. “莹然一盏照中央”体现了什么思想?
    A. 追求奢华
    B. 崇尚节俭
    C. 赞美财富
    D. 反对劳动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自然与人文的关系。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反映田园生活的美好。

诗词对比:
与王士骐的这首诗相比较,李白的《将进酒》则展现了对豪放与奢华的追求,主题相对对立。李白强调生活的享乐,而王士骐则推崇节俭与自然的和谐。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诗人对生活的不同态度与追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诗词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