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八窗叔雪中登楼韵》

时间: 2025-01-11 14:56:30

不夜城头着此亭,山川幻化抑何神。

高低地势平於水,穷富人家等是春。

一氯中间知有造,四方上下了无尘。

烹茶读易从古适,不羡梁园作赋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夜城头着此亭,
山川幻化抑何神。
高低地势平於水,
穷富人家等是春。
一氯中间知有造,
四方上下了无尘。
烹茶读易从古适,
不羡梁园作赋人。

白话文翻译

在这座不夜的城头上,我登上了这座亭子,
山川的景色变幻莫测,真不知是何种神奇。
这里的高低地势与水面平坦相似,
无论贫富人家,春天的景象都是一样的。
在这片氛围中,我明白了自然的造化,
无论四方上下,都没有一丝尘埃。
我在这里煮茶,阅读《易经》,感受古代的适意,
并不羡慕梁园的赋诗之人。

注释

  • 不夜城:指的是夜晚依然热闹的城市,这里可能指代繁华的都市生活。
  • 着此亭:意为“登上这个亭子”。
  • 穷富人家:指的是不同经济状况的人家。
  • 一氯中间:可能是“在这片氛围中”的意思。
  • 了无尘:形容环境清幽,没有尘埃。
  • 烹茶读易:指的是品茶和阅读《易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伯懋,号南岳,宋代诗人,生于福建,后迁至江西。李曾伯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景色,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他的作品往往融入哲理,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李曾伯在某个冬日的闲暇时光,登楼赏雪,借此表达他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诗中流露出一种超然的态度,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和谐。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登楼赏雪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与哲学思考。开头的“不夜城头着此亭”,通过描绘城头的亭子,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繁华的氛围,似乎在告诫读者即使在喧嚣的城市中,依然可以找到一处安静的栖息之地。接着,诗人用“山川幻化抑何神”表现出对自然变化的惊叹,展现出自然的神秘与奇妙。

“高低地势平於水,穷富人家等是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地势与人家的观察,强调了自然的平等与和谐。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春天的生机勃勃是所有人共同享有的。接下来的“一氯中间知有造”,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造化的领悟,认为在这片清净的环境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自然的奥秘。

最后两句“烹茶读易从古适,不羡梁园作赋人”则是诗人的自我抒怀,表达了他对古代文化的喜爱以及对当下繁华的淡泊。一壶茶,一本《易经》,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找到了一种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夜城头着此亭:诗人在繁华的城市中,选择在亭子中享受宁静。
  2. 山川幻化抑何神:自然的变化让人惊叹,令人思索其背后的神秘力量。
  3. 高低地势平於水:地形的高低如同水面般平坦,展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4. 穷富人家等是春:春天的景象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受社会地位的影响。
  5. 一氯中间知有造:在这一片氛围中,诗人认识到自然的造化之美。
  6. 四方上下了无尘:四周清净,没有尘埃,显示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7. 烹茶读易从古适:诗人享受着品茶与阅读的乐趣,体会古人的智慧。
  8. 不羡梁园作赋人:诗人并不羡慕那些在繁华之地作诗的人,强调内心的自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的变化比作神秘的幻化,增强了诗的意象。
  • 对仗:如“高低地势平於水,穷富人家等是春”,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列举自然与人家的关系,强调诗人对平等之美的感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自然的和谐与人心的宁静,通过对环境的观察与内心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亭子:象征着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2. 山川:代表自然的无尽变化与神秘。
  3. :象征着生活的从容与雅致。
  4. 《易经》:代表古代智慧和哲理的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高低地势平於水”意指: A. 地势复杂
    B. 自然的和谐美
    C. 水面不平
    D. 人家贫富差距

  2. 诗人对“梁园作赋人”的态度是: A. 羡慕
    B. 鄙视
    C. 不羡慕
    D. 崇拜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曾伯《和八窗叔雪中登楼韵》王维《山居秋暝》的对比:

  • 主题相似:两者都强调自然的和谐美与内心的宁静。
  • 风格不同:李曾伯的诗更注重哲理与思考,王维则更侧重于情景的描绘与抒情。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
  • 《李曾伯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