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 寄兰仙妹□光作》
时间: 2025-02-04 15:31: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凤凰台上忆吹箫 寄兰仙妹□光作
作者: 沈善宝 〔清代〕
眉列春山,眼横秋水,天涯能不魂销。
况琴书落拓,蓬转萍飘。
不信离家几日,才饯岁又是花朝。
花朝矣,红情寂寂,绿梦迢迢。
无聊。阑干十二,曲曲倚将来,只合吹箫。
奈玉箫声远,清怨偏饶。
唯有多情明月,扔来伴客馆吟瓢。
应相笑,沈腰瘦去,不减推敲。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天的山峦上,眉毛如同山脉的轮廓,眼睛如同秋水般横流,远在天涯,怎能不让人魂牵梦萦。
更何况琴瑟和书籍都显得有些无聊,像浮萍一样随风漂泊。
不相信离家几天,才送走了岁月,又恰好是花朝节。
花朝已经来了,红色的情感寂寂无声,绿色的梦境遥遥无期。
实在无聊,站在栏杆上,曲曲折折地倚靠着,只能吹箫。
奈何玉箫的声音远去,清怨更加浓烈。
只有多情的明月,洒下光辉陪伴我在客馆中吟唱。
我们应该相笑,纵使身形纤瘦,仍然没有减少推敲的心思。
注释
- 眉列春山:眉毛像春天的山峦,形容容貌清秀。
- 眼横秋水:眼睛如秋天的河水,清澈而深邃。
- 魂销:魂魄消散,形容思念之情。
- 琴书落拓:琴和书都显得懒散无聊。
- 蓬转萍飘:犹如浮萍随风漂流,形容漂泊的状态。
- 花朝:指春天的花朝节,庆祝春天的到来。
典故解析
“花朝”是古代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二月十五,是春天的象征,表达对春天和生命的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善宝,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
创作背景
诗作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的离愁别恨有关,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春天的感慨。
诗歌鉴赏
《凤凰台上忆吹箫》是一首充满离愁的诗作,沈善宝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景与心中的惆怅。诗中“眉列春山,眼横秋水”的描写,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自身情感的反映,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深情与忧伤。随着诗句的发展,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琴书的无奈和对远方亲友的思念。特别是在“奈玉箫声远,清怨偏饶”这样的句子中,诗人将音乐与情感结合,营造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孤独感。
整首诗的节奏缓慢,情感细腻,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思考及对人情世态的感悟。诗的最后,明月的陪伴象征着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尽管身处异乡,孤独感依然无法抹去,但他仍然选择以诗歌相伴,寄情于明月,表达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眉列春山:描绘女性的容貌,清新且有生气。
- 眼横秋水:眼神深邃,似秋水般明亮。
- 天涯能不魂销:表达对远方的思念,魂魄仿佛被牵引。
- 琴书落拓,蓬转萍飘:生活的无聊,如同浮萍一般漂泊。
- 不信离家几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 红情寂寂,绿梦迢迢:红色的情感和绿色的梦境,象征着思念和期待。
- 阑干十二,曲曲倚将来,只合吹箫:描绘了一个人倚靠在栏杆上,感到孤独,只有音乐可以慰藉。
- 奈玉箫声远,清怨偏饶:音乐的远去,带来更多的怨愁。
- 唯有多情明月,扔来伴客馆吟瓢:明月是孤独中的唯一陪伴。
- 应相笑,沈腰瘦去,不减推敲:尽管身形消瘦,思念的深度依旧未减。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眉列春山”比喻女性的美丽。
- 拟人:将明月赋予情感,成为陪伴。
- 对仗:如“红情寂寂,绿梦迢迢”,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离别的思念与孤独的感受。通过自然景色与音乐的结合,诗人表达了内心的情感波动,以及对友谊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山:象征生机与希望。
- 秋水:象征清澈与深邃,反映内心的思绪。
- 玉箫:音乐的象征,寄托情感。
- 明月:孤独中的陪伴,象征思念与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花朝”指的是哪个节日?
A. 春天的节日
B. 秋天的节日
C. 冬天的节日
D. 夏天的节日 -
填空题:诗中“奈玉箫声远,清怨偏饶”表达了诗人对__的感受。
-
判断题:该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奈与思念。(对/错)
答案
- A
- 音乐的远去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 《离骚》(屈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的比较:
- 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李白的诗更直接,而沈善宝则通过自然意象和音乐展现复杂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