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花慢 赠陆云士归武林》
时间: 2025-02-04 15:40: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中花慢 赠陆云士归武林
作者: 梁清标〔明代〕
江左词人,襆被囊诗,京华数载淹留。
有三都赋就,纸贵神州。
户外车轮尝满,句中烟景全收。
问王家簟扇,座上群贤,谁夺先筹。
长卿意倦,风雨归装,还访西子湖头。
秋色好芙蓉十里,香发汀洲。
结社重寻旧侣,看山几醉江楼。
莫耽花月,再来燕市,慰我离忧。
白话文翻译: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陆云士归武林的赠言,回忆与朋友的往昔时光。开头提到江左的词人和在京华的生活,似乎有些留恋。随后提到他创作的作品已经风传全国,户外的车轮声也充满了诗意,问及王家的扇子与座上贤士,谁能在才华上超越自己。接着提到长卿(指李白)因风雨而倦怠,想要归去,重游西子湖的美景。秋天的芙蓉花正好,香气弥漫在水边的洲上。最后,作者希望能够再次与旧友相聚,畅饮江楼之中,不要只沉迷于花月的美景,而是要再回燕市,来慰解自己的离愁别绪。
注释:
- 江左词人:指的是江南地区的词人,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文人风气。
- 襆被囊诗:形容诗人的才华和创作能力。
- 京华:指的是京城,即北京,代表着繁华与文化的中心。
- 三都:指的是三种不同的城市或文化中心,可能是指长安、洛阳、南京等地。
- 长卿:指李白,因其诗才而受到尊敬。
- 西子湖:即西湖,象征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常为文人所吟咏。
- 芙蓉:荷花的别称,秋色中的美丽景象。
- 燕市:指的是一个集市,象征着繁华的生活与人情往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清标是明代著名的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而闻名。他的诗词往往蕴含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体现了文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梁清标与友人陆云士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过往时光的珍惜。背景中可以感受到文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雨中花慢 赠陆云士归武林》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情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全诗以江左词人和京华的繁华开篇,表现了作者在都市生活的沉浸与对创作的热情。接着,作者通过对王家扇子和座上群贤的提问,展示了对当时文人雅士的尊重与敬仰。
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诗中提到“西子湖头”的归访,蕴含着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往昔游玩的怀念。秋天的芙蓉花与汀洲的香气,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短暂,唤起了人们对青春岁月的追忆。最后,作者希望再度相聚,与旧友共饮江楼,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叙述,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对生活的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左词人,襆被囊诗:强调词人的身份与才华,体现了文化的自豪感。
- 京华数载淹留:描述在京城生活的经历,带有一丝留恋。
- 有三都赋就,纸贵神州:表明自己的作品在全国受到欢迎,反映出文人的成就感。
- 户外车轮尝满,句中烟景全收:描绘了生活的繁忙与诗句中所蕴含的自然美景。
- 问王家簟扇,座上群贤,谁夺先筹:提问展示了对文人雅士的敬重,渴望在文化圈中保持领先。
- 长卿意倦,风雨归装:提及李白,暗示对风雨人生的感慨与倦怠。
- 还访西子湖头:对美好景色的向往,象征着归属与思念。
- 秋色好芙蓉十里,香发汀洲:描绘秋季自然之美,渗透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 结社重寻旧侣,看山几醉江楼:渴望与旧友重聚,回忆往昔的欢乐时光。
- 莫耽花月,再来燕市,慰我离忧:希望能够再次相聚,抒发对离别的忧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秋色好芙蓉十里”,将自然美景与诗意结合。
- 对仗:如“结社重寻旧侣,看山几醉江楼”,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在离别时的惆怅与希望再聚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左词人: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文人情怀。
- 三都赋:代表着文人的成就与影响力。
- 西子湖:象征着美丽的自然与人文情怀。
- 芙蓉:代表着优雅与生命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江左词人”指的是哪个地区的词人?
- A. 北方
- B. 江南
- C. 西南
- D. 东北
-
诗中提到的“长卿”指的是哪位著名的诗人?
- A. 杜甫
- B. 白居易
- C. 李白
- D. 苏轼
-
诗的最后一句“莫耽花月,再来燕市,慰我离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离别的忧伤
- C. 对事业的追求
- D. 对亲情的怀念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同样表现了对友情与自然的向往。
- 《月下独酌》(李白):表达了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雨中花慢》同为表达离愁别绪,但《静夜思》更加强调孤独的情感,而《雨中花慢》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友谊的期待与珍视。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歌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