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罗特髻》

时间: 2025-01-11 05:46:44

蚁争触战,叹流徙、蒸民血填沟壑。

蚁争触战,任此生、销铄庭槐下。

蚁争触战,到斜阳、一梦终难觉。

蚁争触战,逞霸图王略。

谁道蚁争触战,向而今、偏恶百千载。

蚁争触战,看青史覆辙资嚬噱。

蚁争触战,问甚时休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皂罗特髻
作者:汪东 〔清代〕

蚁争触战,叹流徙蒸民血填沟壑。
蚁争触战,任此生销铄庭槐下。
蚁争触战,到斜阳一梦终难觉。
蚁争触战,逞霸图王略。
谁道蚁争触战,向而今偏恶百千载。
蚁争触战,看青史覆辙资嚬噱。
蚁争触战,问甚时休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以“蚁争触战”作为反复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荡与战争的无奈与悲叹。诗中提到民众的血流成河,填满了沟壑,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惨重代价;无辜的百姓在战争中苦苦挣扎,生活在庭院下,承受着生活的重压。诗人感叹即使在夕阳西下之时,梦境也难以让人醒悟,战争的残酷依然在继续。诗中对历史的反思,指出了人类在权力争夺中所犯的错误,质疑何时才能停止这样的争斗。

注释

  • 蚁争触战:比喻小人物之间的争斗,象征微小而无意义的战争。
  • 流徙蒸民血填沟壑:流离失所的百姓,血流成河,填满了沟壑,形容战争之惨烈。
  • 销铄:意指生活的消磨与无奈。
  • 斜阳:夕阳,象征着一天的结束,也可以隐喻生命的终结。
  • 青史覆辙:青史指历史,覆辙指历史的教训、错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社会现象,反映民生疾苦。他的诗风以沉郁见长,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对历史和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中期,正值国家动荡、民众苦难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战争的反思,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皂罗特髻》不仅是一首反映战争与社会动荡的诗作,更是一种对人类历史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反复的“蚁争触战”来强调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与悲哀。诗的开头便用“蚁争触战”引入,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接着通过对流离失所、血流成河的描绘,展现战争对民众生活的摧残。

在诗的中段,提到“逞霸图王略”,这不仅是对权力争斗的批判,更是对人类贪婪本性的揭露。诗人在此处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质疑我们为何在同样的错误中徘徊了千年。历史的教训是否在我们面前被忽视?最终,诗人发出疑问,“问甚时休却”,显示出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在意象上层层递进,情感愈发沉重,最终落入了对人类命运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蚁争触战:开篇便设定了主题,暗示小人物之间的无意义争斗。
  2. 叹流徙蒸民血填沟壑:用视觉与触觉的结合,描绘战争带来的惨烈与悲惨。
  3. 任此生销铄庭槐下:生活的无奈,暗含隐忍与无助。
  4. 到斜阳一梦终难觉:象征着生命的结束,梦境无法唤醒现实的残酷。
  5. 逞霸图王略:揭示了权力争夺的本质,暗指历史上无数的战争。
  6. 向而今偏恶百千载:对历史的反思,质疑人类为何在错误中反复挣扎。
  7. 看青史覆辙资嚬噱:历史的教训,给人以警醒与思考。
  8. 问甚时休却:最后的呼喊,渴望和平与安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流徙蒸民血填沟壑”,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战争比作“蚁争”,表现出微小而无意义的斗争。
  • 反复:反复使用“蚁争触战”加深了主题的印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与历史的无情,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微小而无力的人,表现出个体在历史中的渺小。
  • :战争的代价,生命的流逝。
  • 沟壑:战争造成的伤痕,象征着历史的深渊。
  • 斜阳:象征生命的终结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是什么?

    • A. 和平
    • B. 战争
    • C. 爱情
      答案:B
  2. “流徙蒸民血填沟壑”中的“蒸民血”指的是什么?

    • A. 战争中的牺牲
    • B. 人民的幸福
    • C. 自然灾害
      答案:A
  3. 诗人对历史的态度是?

    • A. 忽视
    • B. 反思
    • C. 崇拜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同样反映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与对民生的关切。
  • 《静夜思》 by 李白:虽然主题不同,但都表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汪东的《皂罗特髻》与杜甫的《春望》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均关注战争对社会的影响,但汪东的诗更强调个体的无力感,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兴衰。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历史与分析》

以上资料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和研究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