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罗特髻 憩庆云庵方丈后小轩》

时间: 2025-01-26 00:54:30

山风几斛,吹万笏晴螺,寺前堆积。

阴阴竹院,与尘寰都隔。

斜川外、几姓渔蛮,携绿箬、醉卧菱湖栅。

雨添湿翠,怕晚来偏剧。

小啜僧寮茗粥,助玉川茶癖。

禅榻后、三间茅阁,恰面对、九龙峰脊。

推窗惊叫,怪龙鳞都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皂罗特髻 憩庆云庵方丈后小轩
作者: 陈维崧

山风几斛,吹万笏晴螺,寺前堆积。
阴阴竹院,与尘寰都隔。
斜川外几姓渔蛮,携绿箬醉卧菱湖栅。
雨添湿翠,怕晚来偏剧。
小啜僧寮茗粥,助玉川茶癖。
禅榻后三间茅阁,恰面对九龙峰脊。
推窗惊叫,怪龙鳞都裂。

白话文翻译

几阵山风吹过,带来了晴天的气息,寺前的风景如画。
阴凉的竹院与尘世的喧嚣隔绝开来。
斜川那边的几户渔民,携带着绿箬在菱湖的栅栏旁醉卧。
细雨让绿意更加浓郁,担心夜来雨势会加剧。
小口品喝着僧舍的茶粥,助长了我对玉川茶的嗜好。
禅榻后面有三间茅草屋,正好面对九龙峰的脊背。
推窗一看,惊叫声响起,原来那怪龙的鳞片都裂开了。

注释

  • 几斛:形容风的强度,斛为量词,表示数量不多的风。
  • 万笏:表示许多的意思,笏是古代官员的仪仗,象征权力。
  • 阴阴:形容阴凉、幽静的样子。
  • 渔蛮:指渔民,蛮多用于指代少数民族或生活在水边的人。
  • 绿箬:指用绿竹叶编织的东西,这里指渔民的工具或住所。
  • 玉川:此处指一种名茶,可能是作者的茶癖。
  • 九龙峰:可能是指一座名山,象征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
  • 怪龙:可能是隐喻某种自然现象或心中所想的恐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1626年-约1710年),字佩玉,号梅香,清代诗人,善于描写山水,作品多带有清新自然的风格。他在清初历史动荡的背景下生存,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陈维崧在某寺庙的闲暇时光,描绘了寺前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的寺庙环境,诗人通过对山风、竹院、渔民、雨水等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恬淡的生活状态。开篇的“山风几斛”便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接下来的“阴阴竹院”则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幽静氛围。诗中描绘的渔民形象,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在情感上,诗人似乎是在享受这份宁静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同时又对即将到来的雨水带来的变化心存担忧。最后两句中,诗人推窗而望,惊叫声中流露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表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这种情感的转折,使整个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展现了诗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与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风几斛,吹万笏晴螺,寺前堆积:描绘了风的清新和寺前景色的美丽。
  2. 阴阴竹院,与尘寰都隔:强调了竹院的幽静,远离尘世的喧嚣。
  3. 斜川外几姓渔蛮,携绿箬醉卧菱湖栅:描绘渔民的闲适生活,传达出一种自在的生活状态。
  4. 雨添湿翠,怕晚来偏剧:表现了大自然的变化和对雨的担忧。
  5. 小啜僧寮茗粥,助玉川茶癖:表现了作者对茶的喜爱,增加了生活气息。
  6. 禅榻后三间茅阁,恰面对九龙峰脊: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观,增添了诗的空间感。
  7. 推窗惊叫,怪龙鳞都裂:表现了对自然景象的惊讶,增强了诗的动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怪龙鳞都裂”,通过比喻增强了自然力量的表现力。
  • 对仗:如“阴阴竹院,与尘寰都隔”,形成对称美,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既有亲密也有敬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风:象征自然的力量与清新。
  • 竹院:代表宁静与幽雅的生活环境。
  • 渔蛮:象征自然中人类的生存方式。
  • 九龙峰:象征高耸的自然景观,体现诗人对自然的崇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阴阴竹院”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喧嚣
    • B. 宁静
    • C. 热闹
    • D. 迷茫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携绿箬醉卧菱湖栅”的意思是____

  3. 判断题:诗人对即将来临的雨表示担忧。(对/错)

答案

  1. B. 宁静
  2. 渔民在菱湖边的悠闲生活。
  3.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陈维崧的《皂罗特髻》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水自然,但王维更侧重于山水意境的哲理思考,而陈维崧则更注重生活的细腻描绘与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现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