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为访淮阴迹,犹存漂母祠。
千秋无霸业,一饭有遗思。
草带王孙恨,蝉馀国士悲。
飘零吾自笑,寄食好依谁。
白话文翻译:
为了追寻淮阴的遗迹,这里仍保留着漂母的祠堂。
千年后没有什么霸业,但一顿饭的恩情依然令人怀念。
草丛中带着王孙的怨恨,蝉鸣中流露着国士的悲哀。
漂泊无依的我自嘲,寄食依靠的又能向谁呢?
注释:
- 漂母:指《史记》中的漂母,她是淮阴的母亲,以善待食客闻名。
- 霸业:指权势和成就,通常是指建立大业的帝王将相。
- 王孙:指王室的子孙,常用来代指有志之士或高贵之人。
- 国士:指有才德的人,通常是指能为国家效力的人。
- 寄食:借住他人家中,依仗他人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罗奕佐,明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和对漂母精神的敬仰,表达了对过往的思考以及对当下漂流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漂母祠》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人文关怀的诗作。诗中提到的“漂母”,是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体现了对恩情与人性的赞美。诗人在描述漂母祠的同时,借用对历史的回望,抒发了自己对生活无常的感慨。诗的开头以“为访淮阴迹”引入,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既具历史感又富有情感的场景。接下来的“千秋无霸业,一饭有遗思”则引发了对权力与成就的反思,强调了人际关系和善待他人的重要性。整体而言,诗歌在对历史的追溯中,呈现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使得情感与理智交融,形成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为访淮阴迹,犹存漂母祠”:表明作者出于对历史的探寻,来到漂母的祠堂,意在追思古人。
- “千秋无霸业,一饭有遗思”:千年之后,虽无伟大成就,但一顿饭的恩情却令人铭记。
- “草带王孙恨,蝉馀国士悲”:草地上隐含着王孙的怨恨,蝉鸣中流露着国士的悲哀,表现出对历史人物情感的共鸣。
- “飘零吾自笑,寄食好依谁”:自嘲在漂泊中无依无靠,反映了个人的孤独与无奈。
-
修辞手法:
- 使用对比手法,强调历史与现实的对照。
- 通过意象的描绘,如“草带”、“蝉馀”,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对漂母的追思,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对个人处境的思考。整体情感基调既有怀旧的温情,也有孤独的感伤。
意象分析:
- 漂母:象征着人性的温暖与善良。
- 草带、蝉鸣:代表着历史的沉重与时间的流逝。
- 寄食:表现出漂泊者对生活的依赖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漂母祠最初是为了纪念谁?
- A. 漂母
- B. 王孙
- C. 国士
- D. 作者
-
诗中提到的“千秋无霸业”是什么意思?
- A. 失去权力
- B. 历史的沉重
- C. 个人的成就
- D. 无法留名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比较《漂母祠》与《春望》,两者均反映了对历史的思考,但《漂母祠》更侧重于人际情感的回忆,而《春望》则着眼于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明代诗人罗奕佐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