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深松寒白石,僻路到人稀。
仰见高峰顶,孤僧采药归。
云多从杖起,鸟不上山飞。
薄暮一声磬,猿公来款扉。
白话文翻译
在深松环绕的寒冷白石旁,一条偏僻的小路通向人迹稀少的地方。仰头望见高峰顶,孤独的僧人正背着药筐归来。云彩多是从他手杖上起舞而起,山上的鸟儿却不愿飞来。黄昏时分,一声钟磬声响起,猿猴走来敲门。
注释
字词注释:
- 深松:参天的松树,形容松树生长茂密。
- 寒白石:寒冷的白色石头,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 僻路:偏僻的小路,表示人迹罕至。
- 孤僧:独自的僧人,通常指修行者。
- 采药:采集药材,指僧人从事的活动。
- 薄暮:傍晚时分,天色渐暗。
- 磬:一种打击乐器,常用于寺庙中。
典故解析:
- 孤僧采药:隐喻修行者的生活,象征追求精神和物质双重的宁静。
- 猿公来款扉:猿猴在寺庙中常被视作灵动的象征,可能暗指自然的精灵和人类的内心对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徵远是清代的诗人,生于一个典型的文人家庭,受传统文化熏陶,擅长山水诗,常以自然景物寄托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游历于某座名山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时代背景下,清代士人多追求隐逸与高洁,通过这种方式反映对当时社会的思考与批评。
诗歌鉴赏
《天平矼入师子林》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隐居生活的古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深山幽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深松寒白石,僻路到人稀”描绘了一个人迹罕至的环境,松树和白石的搭配,给人一种清冷、宁静的感觉。这种环境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与世隔绝的氛围,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那份孤独与宁静。
接下来的“仰见高峰顶,孤僧采药归”,进一步深化了诗意,孤僧的形象象征了追求精神世界的修行者,显示出对自然、对自我内心的反思。诗人利用“云多从杖起,鸟不上山飞”这两句,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动与静谧之间的对比,云彩因僧人的杖而飞起,仿佛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鸟儿的缺席则暗示了一种孤独。
最后的“薄暮一声磬,猿公来款扉”更是将整首诗推向了高潮,薄暮时分的磬声传递出一种幽远的意境,猿猴的出现不仅增添了自然的灵动感,更暗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联系。这一声磬声不仅是时间的流逝,也是对内心宁静的呼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深松寒白石:描绘了幽静的山林环境,深松给人一种沉稳安静的感觉,寒白石则突显出环境的清冷。
- 僻路到人稀:展示了人迹罕至,突显出一种孤独与宁静。
- 仰见高峰顶:仰望高峰,象征着对理想与精神的追求。
- 孤僧采药归:孤独的僧人,代表了隐逸生活与自我修行。
- 云多从杖起:生动地描绘了云彩和僧人之间的联系,象征着人与自然的互动。
- 鸟不上山飞:反映出一种孤寂,鸟儿的缺席让环境更加冷清。
- 薄暮一声磬:钟声在薄暮时分显得格外清晰,传达出一种安静与宁静。
- 猿公来款扉:猿猴的到来增添了自然的灵动感,象征着自然与人之间的联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僧与自然相结合,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感悟。
- 对仗:如“云多从杖起,鸟不上山飞”,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让云和鸟都有了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隐逸生活与自然的和谐展开,表现了对精神追求的向往和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深松:象征宁静与坚韧。
- 白石:象征纯洁与清冷。
- 孤僧:代表修行与追求。
- 云:象征变化与自由。
- 猿公:象征灵动与自然的精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 A. 热闹的市集
- B. 人迹罕至的深山
- C. 繁华的街道
- D. 清澈的湖泊
-
“孤僧采药归”中“孤僧”指的是什么?
- A. 一位普通的农民
- B. 一位修行的僧人
- C. 一位猎人
- D. 一位商人
-
诗中提到的“薄暮一声磬”意味着什么?
- A. 一天的结束
- B. 一声警报
- C. 热闹的庆典
- D. 太阳的升起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暘》
- 李白的《庐山谣》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暘》相比,《天平矼入师子林》同样描绘了自然的美,但前者更强调秋天的气息与光影的变幻,而后者则聚焦于静谧与修行的氛围。两首诗都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风格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山水诗研究》
- 《王维与隐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