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坐弘济寺》

时间: 2025-01-23 23:19:05

古柳参差掩寺门,荆篱石埠自为村。

风严乌榜通菱浦,日落渔炊就荻根。

野月荒荒难辨色,江峰寂寂更何言。

灯前无限浮沉思,销任菰香水鹤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坐弘济寺
阮大铖 〔明代〕
古柳参差掩寺门,
荆篱石埠自为村。
风严乌榜通菱浦,
日落渔炊就荻根。
野月荒荒难辨色,
江峰寂寂更何言。
灯前无限浮沉思,
销任菰香水鹤喧。


白话文翻译

在古老的柳树间,寺门被掩映得参差不齐,
荆棘篱笆和石埠子构成了一个小村庄。
风冷得严峻,乌色的船帆驶向菱角港,
日落时分,渔夫正忙着在荻草根旁煮饭。
荒野的明月照耀,颜色难以分辨,
江边的山峰寂静无声,更无言语。
灯下的思绪如浮云般无尽,
任凭菰香伴随水鸟的喧嚣。


注释

  • 古柳:古老的柳树,象征着岁月和历史。
  • 荆篱:用荆棘编成的篱笆,表示乡村的简单和朴素生活。
  • 风严:风冷,表明气候的严酷。
  • 乌榜:黑色的船帆,常用于指代渔船。
  • 菰香:菰是水中植物,带有香气,象征自然的气息和宁静。
  • 灯前无限:灯下的思绪无边无际,表现作者的沉思。

典故解析

  • 弘济寺:寺庙的名字,常常是诗人寄情于此,表达心境。
  • 江峰:指江边的山峰,体现诗人的游历和观察,常用于描绘自然风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阮大铖,明代诗人,生于明末,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阮大铖晚年时,他在弘济寺静坐,感受自然与人生的沉思,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晚坐弘济寺》是阮大铖在晚年时的作品,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细腻感悟。诗中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色,古柳参差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岁月的沧桑,荆篱石埠则勾勒出一个朴素的村庄画面,生动而形象。

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风、日落、渔炊等自然现象的描写,传达了一个安静、和谐的乡村生活场景。尤其是“风严乌榜通菱浦,日落渔炊就荻根”,通过对比风的严厉与渔人的忙碌,实际上反映了生活的艰辛与自然的威严。

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内心的思考,"野月荒荒难辨色,江峰寂寂更何言"两句,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空灵与孤独,似乎在提醒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生命的思考。最后一句“灯前无限浮沉思”,则如一缕清风,轻轻拂过心灵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思绪万千。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境中,融合了诗人的沉思,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柳参差掩寺门:古老的柳树错落不齐,掩映了寺庙的门口,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和历史的厚重感。
  • 荆篱石埠自为村:荆棘篱笆和石埠子构成了一个小村庄,体现出乡村的自然生态和人们的朴素生活。
  • 风严乌榜通菱浦:风冷而严峻,黑色的船帆驶向菱角港,描绘了渔船出航的情景。
  • 日落渔炊就荻根:日落时分,渔夫在荻草根旁忙着炊饭,展现了一幅温馨的渔家生活图景。
  • 野月荒荒难辨色:荒野的明月照耀,颜色难以分辨,暗示了孤独和迷茫的心境。
  • 江峰寂寂更何言:江边的山峰寂静无声,反映了内心的沉寂与思考。
  • 灯前无限浮沉思:灯下的思绪如浮云般无尽,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 销任菰香水鹤喧:任由菰香伴随水鸟的喧嚣,象征着对自然的陶醉和心灵的释放。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风严乌榜”和“日落渔炊”,对比鲜明。
  • 意象:古柳、荆篱、灯前思绪等意象丰富,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细腻感受。
  • 比喻:灯下思绪如浮云,形象生动,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尽思考。

主题思想
诗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和时光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柳:象征历史、沧桑,体现出时光的流逝。
  • 荆篱:象征乡村的朴素与自然。
  • 野月:象征孤独、宁静的心境。
  • 江峰:象征高远、寂静的自然环境。
  • 灯前思绪:象征内心的沉思与反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古柳参差掩寺门”描绘了什么场景?
    A. 春天的花开
    B. 寺庙被柳树掩映
    C. 渔夫出海

  2. “风严乌榜”中的“乌榜”指的是什么?
    A. 渔船的颜色
    B. 风的强度
    C. 水鸟的叫声

  3.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追求繁华
    B. 享受自然与思考人生
    C. 乡愁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这两首诗同样描绘了宁静的夜晚与内心的思索。

诗词对比

  • 《静夜思》:通过月光引发思乡之情。
  • 《晚坐弘济寺》:通过自然景色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独特情感,但侧重点不同,前者更侧重思乡,后者则更注重对生活的哲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阮大铖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